第359章 攻城战
耶律玉容命人整理一小小的案几。上好茶水,邀李二对面而坐于角旗影中。好整以暇的斟满了细瓷盏子先给李二递来,这才给自己满盏,细细的品尝了,眯了眼睛好似在回味那新茶的味道一般,慢悠悠的睁开眼睛:“开始吧!”
猛听的“咚咚”鼓响,那些投降过来地宋军整齐的缓缓而动。
李二暗暗苦笑。想来这一字排开地几十面战鼓也是缴获来的吧!以宋军攻打宋军实在是个很妙也很阴损的法子,可这就是战阵。不是李二所能够左右的。
前方的步军不仅不疾不徐的缓缓前压,踩了闷雷一般的鼓点前进,最前地刀牌手将皮盾护住身上要害,弓箭手隐在刀牌手之后。再后面就是宋军携带的功成器具,攻城车,云梯车(云梯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梯子,而是一种上面带钩子由大车为支撑的车辆。电影里的云梯和寻常的梯子没什么分别,纯粹是胡扯,)再后面就是登城楼和对冲车了,只要再前进少许,抛石机就要座定,随时准备把巨大的石块高高抛上天空,然后重重的砸落在城头……还真地有几分大军如山的沉稳厚实。
契丹骑兵一味的追求高速机动,甚至把这种优势发挥到了极限。而不具备很强的攻坚能力。就好像是依kao某方面而发达的暴发户一般,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全面地设施,若不是耶律玉容成功的得到威胜隆德宋军全套器具,她根本就不敢队太原这样的堡垒型城池下手。
心中有了一定之规,李二反而的从然了许多。
契丹精兵行进的速度极快,时时的落下李二地杆子队,耶律玉容甚至刻意的命令士卒稍微等候。好在路途极近。不大的功夫就已经在来在太原城下。
但见得人山人海满山遍野,契丹精骑的前方竟然是有大批的步军簇拥。契丹人素来不以数量上的优势取胜,这种大规模集结兵力的情况十分的少见。尤其是耶律玉容这种极端信奉骑兵战术之人,以人海战术还真的不是她的做派。
这些步军起码也有三几万地样子,微风抚过轻尘土微扬,更显得黄沙漫漫黑雾沉沉,刀林枪山之中生生是腾起了漫天地肃杀之气,宛如万顷禾田一般的密密麻麻。由于这些步军还是穿了宋军地号衣,很明显是威胜隆德新归契丹的大宋官军。
这些宋军很有几分整齐的模样,盾牌手、长矛手、折冲手。弓箭手一层一层排列整齐。军容煞是齐整,怎么也看不出象是不战而降的军队。
而契丹的骑兵便是在后跟随,一个个微微的弓着身子缓缓而行,刻意的和前面的步军拉开一定距离。用来随时准备给战马加速。
这样的阵仗和耶律玉容以往的高速机动的野战方略完全不同,处处透着严谨和沉稳。
耶律玉容能够从容若定地指挥几万大军而丝毫不乱,果然是用了心思地。
马上要进入守军的床弩射程,前方步军已是摘下长弓,抽出壶中箭矢严阵以待,脚步放地更是缓慢,也是为了快速的穿过守军的守城器具的射程在积攒体力。
在这个时候,火药之属的武器还远远没有大规模的运用到实战当中,最为犀利的远程武器就是床弩和投石机。这些物件儿虽是杀伤力巨大,但是杀伤范围极其的有限。而且装填速度很慢。基本不大可能队整个战场起到大的作用,主要还是依kao弓箭和士卒的肉搏。
那个时候的官军完全不能和现代军队相提并论。并非是指战斗力不行,而是说思想素质。在那个时代,当兵就是为了一件事情——吃粮。
由于当时并不进行什么思想教育,官军的国家意识几乎可以算是完全没有,甚至在大宋这个队武将严格限制的朝代,兵为将用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很多的军兵完全就是将官的私兵,谈不上什么国家观念。哪个给口饭吃就给哪个卖命,今天是张家军明天就可能是李家军。而且民族主意在那个各族大战的时代也不明显,至于强要说为什么哪个民族而战,则是后人强加上去的罢了。大宋时候除了中央直接统属的禁军,还有地方上的厢军,更有许多是有各族人组成的善军。就是在契丹辽国的军事力量当中,契丹族人也并不是多数,辽国的军兵大多还是汉族人。
李二原是一直很奇怪耶律玉容会以骑兵攻坚,甚至以为耶律玉容有什么其谋妙计,到了这里才知道耶律玉容的心思。
原来耶律玉容是准备用这些投降过来的宋军为主要力量老功成,怪不得她敢于大张旗鼓的大打攻坚战,这样的战斗无论胜负对于她都没有什么损失。
若是能够一举拿下太原,那是最好不过,若是失败也没有什么,这些投降的宋军行进太慢还要时常的提防他们再次倒戈,早已经被耶律玉容视为累赘,若是能在消耗太原军力的同时把这些累赘也消耗了,也正中耶律玉容地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