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当然,影视之中演绎出来的可能性就更多了,也有人认为是皇子出生的元首因为无法容忍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人继续身居高位,所以慢慢让他病死,但是这个猜测基本上没什么市场就是了,因为元首的人品一直以来是很受到公众认可的,后来他还自己选择废除了帝制——说句实话,殷怜也觉得,古今中外,主动转为君主立宪的人确实有,但是直接主动退位然后设立民主执政的,她从来没有听说过。
虽然以当时的国情,夏国开国领袖的地位也跟皇帝差不多了,但是所谓差不多,到底还是有差距的。
他艰难地回头,就看到了一张灰色面具。
故事的结尾,女主代替了小映花成为戏班的主演,而一个看似长得很像男主的人,上了火车准备南下。
光是看这个主线其实不是那么清晰,但是联合细节来说,这一连串杀人事件应该是李来希自己主动制造出来的,因为被杀的人要不就是朝中需要清除的反对派,要不就是民众不知情的各势力的关系人。这一点在男女主的调查之中就已经明了了。但其中也有一些不是十分明了的,却要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才能推断出来。
比如小映花出事的时候,被指责是给王府姨太太传递消息的细作,当时戏班被全体看管起来,但是却是被关在戏园子里,还能允许客人进出,就是不许戏班的人外出,按照推断是因为戏班子的班主和李来希达成了某种协议。而男主和女主是否知道双方之间的协议,又或者这两人本身是否也是细作,剧本之中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但是故事里有不少让人深思的细节,比如说男主在开始的时候研究各种民间的马戏机关,并且他有能力可以检查杀死小映花的悬吊机关的故障问题。男女主曾经讨论过过年回家的事情,显出两人并不是京城本地人,不过两人说话完全不带口音,只能从他们谈话的内容来获取一点与其家乡有关的情报。
李来希怀疑戏班与革命军勾结传递消息,把他们全部看管了起来。
但是之后没过一天,小映花的尸体突然失踪,而戏班随之开始闹鬼。有人看到身形很像是小映花的人,戴着一张灰色面具在花园里徘徊,随后不久,常来戏班看戏的某位官员,就被发现死在戏班的小花园里。
接下来,一切就变得像是一场死亡接龙。
京中开始不停有人死去,有肱骨重臣,也有权贵亲眷,有富商豪强,也有贩夫走卒……一时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李来希为了抓捕凶手,大肆派人监视和捕捉疑犯,又让京城陷入深一层的恐怖。
戏班班主的一对义子义女,眼见事情越闹越大,而一开始出事的戏班渐渐为千夫所指,为了能够为戏班里的亲友求得一线生路,便千方百计想要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
两人的家乡,或者说是戏班班主的家乡,是长满了五角兰的地方,而五角兰的主要分布地点在湖州省一带,是后来全国大起义最先起事的地方。
殷怜读完了整个剧本,又去专门查了大量当时的历史事迹,甚至连“灰色面具”的相关情报都查了。
说到这个,历史资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李来希杀父事件。李来希死时才三十八岁,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王爷已经无法控制国内的暴动,却仍旧不愿松手。不但如此,原本还算得上精明干练的性子还越发暴虐和沉迷享乐。当时国内内忧外患,周边两个大国内部也不平静,却开始干涉夏国政权,试图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王爷为了能够保住自己手上的权力,甚至不惜准备要跟某国暗中签订协议,借兵平乱,但是最后却在签订协议的前夕,被当时身为心腹的儿子李来希斩首,并拿了他的首级,迎回了作为太子的堂弟。
之后李来希大义灭亲,为国杀父,非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为新政府所重用。但是很快地,他就因为忧思过重而缠绵病榻,民间多半传说他是早年杀孽太重,所以造了报应,而后世的学者则分析他可能是杀死自己的主子与父亲之后良心不安,加上年轻时多次受到刺杀身体伤到了根子,所以才一病不起。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多次地死里逃生,两人发现一切线索都慢慢指向了特务局局长李来希,两人商议之后,最终决定去找一位他们觉得可信的警官,把自己的发现告知,结果前往警局的途中就得到了一个消息。
李来希遭人暗杀,重伤昏迷,凶手疑似是之前被灰色面具所害之人。等他们匆匆赶到的时候,好不容易趁着侍女暂时离开房间偷溜进去见到李来希本人,却发现他已经戴上了灰色面具。
戴上了灰色面具的李来希仿佛如同被控制了一般,即使身上明明还有伤,却能够在宅子里避人耳目,无声无息地追杀两人。紧急关头,男主揭穿了事情的真相,指出所有一切都是李来希为了扫清朝廷,排除异己而所做的阴谋。
李来希摘下了面具,但是面具却还献出了其诡异的一幕,竟然慢慢化作烟雾,试图往男主脸上覆盖上去。这时外面传来了喧闹之声,似乎是之前协助男女主调查的警官带人闯了进来。男主想起了之前调查的时候,老巫师说的关于面具的防御方案,挣扎着对面具洒出了金药,结果就见那股烟雾被燃烧了起来。
结果他刚松了一口气,却发现一把匕首穿透他的背从胸口戳了出来。匕首的样子十分熟悉,正是之前他特意交给女主防身的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