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孔、董密议,师徒联手!
“对了,恩师。小昏侯办的《大楚邸报》,弟子仔细看过,发现这邸报妙不可言。
恩师,我们可要将小昏侯,拉入我儒派中来?得小昏侯,犹如得一员大将!攻破岁举制,定然要容易许多。”
目前朝廷上的儒派官员,大多几乎都集中在御史台,在御史大夫孔寒友的庇护之下,权利极少。
而丞相府、太尉府,清一色的门阀勋贵派官员,把持着大楚中央到地方郡县,几乎所有的权柄。
没有大量的儒派官员,谈何大兴儒宗?!
皇帝有心推行新政,破掉岁举制,废掉门阀勋贵派系的选人特权。
用新的选拔制度,把一批中底层,才能出色的儒生们提拔上去。
想都不必多想,朝臣们定然是不支持,甚至反对剪出诸侯王。
皇帝下了决心。
那这朝廷上的黄老之官,必须要动一动了。
而‘岁举制’,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突破口!在岁举上撕开一个口子,换一批新的官员进入朝堂,换一批支持剪出诸侯王的臣子们进来。”
孔寒友淡淡说着。
儒派官员,对新政,自然是全力支持。
“破岁举,立新制!...这是千年大变革。对大楚皇朝利处极大。弟子当奏疏,直言利弊!
弟子个人荣辱,无需太在意。”
董贤良眸中露出毅然光芒,拱手道。
孔寒友看着意志坚定的董贤良,微微颔首,赞许道:“那就全力以赴吧。为师帮你留着后路!”
董贤良仔细的聆听着,默然。
废除岁举。
这是恩师、他、晁方正,还有天下儒生们,这些年一直渴望的事情。
每年岁举的一百个名额,都掌握在门阀、勋贵和各地郡守的手里,他们有权利推荐举子,举子们几乎全是一群高门士子、关系户。
在这种制度下,有几个底层的儒生能进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