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纵横县府 第十二章 熬棒子汤的前奏(下)
唐逸琢磨了一下,对李安道:“这样,今天也是有些兴奋,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和你说了,就是叫你有个思想准备,招商局一定要准备好朝鲜语翻译。回头我找本县史学家在朝鲜文报纸上写篇文章造造势,看看朝鲜人的反应再说。”
这些天,韩国报纸杂志热炒延山即将为韩成子修庐一事,将其意义无限夸大,什么“这就是韩国儒学虽来自华夏,却在公元初就独立发展的佐证”,什么“韩国儒学青出于蓝,现在已经是存世的最好儒学”还有的更引申地提出了一个观点“朝鲜半岛的领土在公元初已经扩张至东三省,不然何以我儒学鼻祖会在异国结庐?”爱国青年,学者纷纷在报纸杂志撰文纪念这一重大事件。
不过这些想法唐逸也不会和李安细说,毕竟希望虽大,也不见得成事,留几分退路总是好的。
金源知道这波风潮定然是老董事长掀起的,然而更绝的还在后面,韩万成这些天接连拜会汉城政经文化要人,最后敲定,韩国要以此事件为契机,扩大在大陆的影响,与大陆进行全方位文化经济交流,为未来建交事宜加分,突破点就是延山,因为两国没有邦交,是以由大星电子出面,当然,这是秘密协议,当金源听到这消息惊讶得合不拢嘴,这不是政府出钱为大星电子开路吗?那一刻,金源简直对老董事长佩服得五体投地。
何况南方棒子的自高自大,自我梦呓的本事唐逸可是见识过,如今共和国尚未与南朝鲜建交,国人大多不知当时四小龙之一的南朝鲜人是怎样的病态心理,延山既然和朝鲜近邻,又有大量朝鲜族人,唐逸当然要想办法从南方棒子手里弄些钱花用,想来以他们的心理,自己在延山搞个古文明之路,韩成子结庐,他们那些史学家自己就会大肆炒作,韩国游客接踵而至,不但延山,延庆市,甚至拥有本省唯一一处机场的省会城市也会受惠。
本来李安这事儿听过去也就算了,谁知道几天后,招商局办公室接到了来自南朝鲜的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韩成子后人,清江韩氏第六十三代孙,要找本县县长商谈韩成子结庐修建事宜,当时听到办公室小曹的转线汇报李安一口茶水差点呛着。
金源马上苦了脸,他最头疼的就是这位古灵精怪的大小姐,大概是物极必反吧,从小就接受古典教育的大小姐却是叛逆的离谱,除了在他爷爷面前装出一副贤良淑德的淑女相外,一出韩家,马上变成了闯祸大王,这两年也不知道闯了多少祸。
唐逸拍了拍李安的肩,笑着说:“很好,你很好,我就是缺给我提醒儿的人,人啊,一到了高处就容易得意忘形,尤其是我这种年轻人。”说起来唐逸也就是比李安儿子大几岁,但这样温勉地拍着李安的肩膀感叹,李安不但没觉得别扭,反而浑身舒畅,感动得几欲落泪,就好像千里马遇到了伯乐,姜子牙遇到了周武王,心里说不出的激动。
不知道今天又把谁打了被弄进了警察局,偏生最最睿智的韩老董事长却是最信她的话,每每闯了祸,她花言巧语几句,就能蒙混过关,那被欺负的往往成为反面人物,成为韩老董事长唠唠叨叨诅咒的对象,也就在花姬面前,董事长才会像个真正的老人。
李安愕然,看到唐逸莫测高深的笑容,也不敢细问,唐书记心里有底儿就成。
而金源也被韩万成授以重任,作为此次和延山方面接触的第一决策人,金源带着政府的低息贷款,带着大成电子的建厂申请书,带着文化部放话必须在大陆播出的几部能体现韩国文化的电视剧,带着国人的殷切希望,飞往了延山。
“还有,花姬说了,这次就不告对方了,这孩子善良,你就听她的吧。”听到出门前老董事长叹着气,一脸爱怜地吩咐,金源一个趔趄,险些摔个狗啃泥。
唐逸笑道:“我说的是南边儿,可不是北边儿的同志。”
……
李安可就坐不住了,心说自己既然投靠了唐书记,就要一门心思为唐书记着想,平时溜须拍马没什么,大事儿上自己可不能给唐书记出馊主意,就算忠言逆耳吧,自己也得说,于是小心翼翼道:“唐书记,朝鲜人,朝鲜人不会看这些吧?这几年他们一直批评我们在走修正主义路线,咱们的韩文报纸他们怕也看不到。”
老董事长对韩花姬的盲目溺爱是一回事儿,他对政治经济借势运用之纯熟却是另一回事儿了,十几天后,金源终于明白了他要用延山作突破口的用意,不由得对老董事长鬼神莫测的投机本事再一次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