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民国之文豪崛起 > 第288章 诺贝尔候选人

第288章 诺贝尔候选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张伯苓在前几天寄回国的旅欧游记中写道:“周先生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令我吃惊,无论大众报纸,亦或学术期刊,谈及中国者,必谈周赫煊。对法国人而言,周先生之于中国,正如泰戈尔之于印度,具有着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意义。而中国留法学生,亦将周先生视为偶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于是乎,无数追求进步,但又没钱留学的中国贫寒子弟,便有了一个难得的留洋机会。

张伯苓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做完学术交流,又会见了一些当地的留学生,这才继续南行前往西班牙。

只1919年7月份,法国政府就赠送了500张船票给勤工俭学的学生,还向中国的留法预备班提供奖学金。

在火车上,张伯苓阅读报纸时,又看到好几篇提及周赫煊的文章。

聊了一会儿中国留学生,杜卡尔突然问道:“张先生,你认识周赫煊先生吗?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思想家。”

至于张伯苓这次到欧洲,主要是来为南开大学筹集经费的,顺便作为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国际教育会议。

“当然认识,我的学生正好和他创办的电台有合作。”张伯苓笑道。

就是因为他在留法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和蔡元培等人一起组织留法活动,而且还自己在法国开设豆腐坊,为留学生创造工作岗位。

张伯苓这次筹集办学经费的旅行,是从东北开始的,找张学良忽悠了20万大洋。然后沿西伯利亚铁路抵达苏联,再从苏联南下经过德国,随后来到法国,他还准备去西班牙看看。

因为法国很多学校免收学费,而且一战后法国人口锐减,需要大量的廉价工人。为了增加自身在中国的影响力,以及招收更多的中国劳工,法国政府积极鼓励中国人赴法留学。

不过另一则新闻更加引起张伯苓的注意,题目为——《在国联会议上,第一次听到中国话!》

民国时期,特别是20年代,留法的中国学生非常多,数量仅次于美国。

国联就是联合国的前身,召开国际会议只用英、法两种语言。

李石曾为什么在民国教育界那么有影响力?

自从来到法国后,张伯苓不管是跟谁打交道,对方都要问起周赫煊,这让他大感诧异。

我党的多位领导人,都有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具体名字就不说了。

张伯苓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周赫煊的小说和学术著作,这段时间正风靡整个法国,已经成为法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人。

来自全国各地的穷学生疯狂涌入法国,年龄最小者才10岁,年龄最大者54岁(女性)。他们的学习环境极其艰苦,干的是最廉价、最辛劳的工作,还要在做工之余努力学习知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