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刘彻
就连林语堂这种对诗歌并不热衷的作家,今天都跑来凑热闹。按照林语堂的原话来说:“中国文人,人人都是诗人,或为假充诗人,而文人文集的十分之五都包含诗。”
事实上,诗歌发展到30年代,不仅是中国,全世界的诗歌创作都在朝现代派靠拢,或多或少会借鉴融合一些现代派的手法。
这次来了近百位诗人,只能说同行给面子,又或者是好奇心作祟,想看看周赫煊到底要干什么。
中国的左翼诗派,其作品同样具有很多现代派特征,有的干脆就是现代派作品。
周赫煊又非武林盟主,还没达到一呼万应的程度。
“哈哈哈哈!”
其扛鼎人物,当属艾略特和庞德无疑。可这二人虽出生于美国,却长期居住在欧洲,艾略特更是干脆加入了英国籍,以至于他们自动被视为欧洲诗人。
“吃垮大资本家!”杨骚突然喊起来,嘴里还嗑着瓜子。
剩余的什么史蒂文斯、穆尔、肯明斯之流,虽然在美国名气很大,但在中国真没几个人知道,还远远不如已经死了几十年的惠特曼。
周赫煊拍拍巴掌,吸引众人的注意力后,说道:“今天鄙人非常高兴,能有众多诗才云集华懋饭店。中午请到餐厅吃饭,我做东,反正不能让大家饿肚子。”
但是,左翼诗派提倡大众诗歌,提倡诗歌的通俗化。而许多自由诗人却热衷于表达自己,喜欢把诗写得晦涩朦胧,双方就诗歌的创作内容和意图吵得很凶。
定居或漂泊在上海的诗人,当然不只寥寥几十个。直到诗会正式开始,到场数量已经超过八十,而且都是些有头有脸的。
周赫煊看了一会儿好戏,笑嘻嘻拍手道:“大家安静,能让我来说两句吗?”
美国嘛,文化艺术的荒漠,就连音乐都被人看不起,何况是更有逼格的诗歌。一首并不惊艳的《刘彻》,都能成为美国诗史经典,可见他们那边儿是有多可怕。
“啪啪啪啪!”
美国诗歌的真正崛起,那得等到二战结束后了,毕竟自带人类希望光环。
会场桌椅被布置成多重“回”字型,大家齐齐面向中央,桌上摆了些茶水干果,有不拘小节的已经坐下开吃了。
不过庞德吟诵的这首诗,倒是给今天的诗会开了个好头。众人顺着这个话题,开始聊起了欧美诗歌,继而转到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左翼诗人跟其他诗人吵得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