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周议长
李宏锟哈哈大笑:“有周先生参议,重庆以后的发展肯定会更加快速。”
在胡庶华身上,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文人缩影,也可以看到那时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精神。
这个规定看似很美好,其实都是扯淡,你让民国的地方百姓全体投票?呵呵。
回国之后,胡庶华虽然加入了国党,但没有选择成为政府行政官僚。他先是当了各种厂长,比如上海钢铁厂厂长、汉阳兵工厂厂长,还受邀帮助唐生智筹办了汉阳铁厂,期间出版《铁冶金学》、《冶金工程》、《钢铁工业》等专著。
但是,既然李宏锟亲自招募周赫煊做重庆市议长,那么情况就又不一样了,属于对周赫煊的极度重视。以后周赫煊如果对重庆提出市政发展要求,只要内容不太过分,李宏锟基本上都会同意的,否则就是他自己打自己的脸。
最后十年他在德国接受高等教育,一口气读下来,终于在34岁的时候获冶金博士学位。
周赫煊对此感觉特别新鲜,老蒋以前招募他,都是许以部长、厅长之职,还从没让他去做什么参议长。
“指教不敢当,”李宏锟态度诚恳地说,“李某虽然读过几天书,但读的都是军校,大老粗一个。现在被刘司令任命为市长,属于赶鸭子上架,发起号令来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周先生乃当世大才,既然定居重庆,怎可遗贤于乡野?还请周先生不要推辞,出山担任重庆市议长之职。”
胡庶华还有个身份是上海救国联合会主席,多次发表通电和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导致他的湖南大学校长干不下去了,只能跑到四川接受刘湘的庇护。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用的是省、县两级行政制度,只有达到了特定要求才能设市。也有一些地方达到了设市标准,但由于市级机构行政开销太大,依旧为县制,比如苏州县、无锡县、烟台县等等。
当然是因为受到政治打压。
而在地方的行政系统当中,采用了党政并行方式,由地方党委和地方政府共同治理。
中间十年他在国内接受新学教育,25岁从京师译学馆肄业(因辛亥革命中断学业),27岁考取德国公费留学生,成为民国初年留学大潮中的一员。
这个很有意思嘛!
前期十年他读的是四书五经,六岁开蒙,十七岁中秀才,对于乡镇塾师子弟来说已经很难得了。但胡庶华没有选择继续考科举,而是进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开始学习西方知识。
“既然李市长诚意相请,那我就没法拒绝了。”周赫煊笑着说。
胡庶华整整读了30年书——
胡庶华此时在南京政府是有好几个中央委员职务的,他为什么跑来偏远的重庆当校长?
重庆此时属于四川的省辖市,最高统治机构为市党委和市政府,另外还设有一个“市政参议会”。这属于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蹩脚机构,有些类似后世的地方人大,李宏锟现在想让周赫煊担任重庆市人大的一把手。
这种学术性的人才显然不适合当官,胡庶华曾历任江苏省教育厅长、中央农民司司长、中央农林司司长等职,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当校长。从此,胡庶华一口气当了五所大学的校长,其中在湖南大学他就前后当了三次。
按照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市参议会组织法》,公务人员不得兼任议员职务,市政参议会可以提出议案。市长对参议会的议案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复议,如果复议之后还跟市长有冲突,那么就要让全市的公民投票表决。
可以说,胡庶华是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