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建厂
一战期间,及其随后的几年,中国纺织业繁荣空前,随便建个厂都能大赚特赚。但到了1921年后,西方和日本商人卷土重来,再加上中国纺织业供大于求,市场瞬间就崩了。就连张謇的厂子都连年亏损,其他人更不必提——20年代的抵制洋货运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一见周赫煊,徐志摩就关切地问:“明诚,我听说南京发生了骚乱,你没事吧?”
周赫煊现在搞内衣厂,开局就有两个优势:一是纺织业竞争激烈,导致棉、纱价格低廉,原料成本低;二是前些年大厂倒闭,导致无数工人失业,现在把工人招来随便培训几天就能上岗。
这天正是周末,徐志摩在家休息。
甚至连厂房都是现成的,盘下一家倒闭纱厂,经过简单装修布置,不到半个月便可开工。
徐申如出资2万,负责原料供应和生产,占股30%;张嘉铸出资2万,负责销售和管理,占股30%;周赫煊出资2万并提供专卖权,负责宣传舆论,占股40%。
“我们一直住在中国。”布克解释说。
徐申如和张嘉铸其实不用亲自过问,两家都有各自的专业人才,随便派几个人来管事即可。
徐志摩惊讶道:“珀尔女士的中文说得真好。”
接下来半个月,周赫煊、张嘉铸二人都在满地跑。他们属于商界新手,跟着专业人士瞎起哄,看热闹的时候反倒更多。
周赫煊返回上海后,没有去投旅店,而是直接来到徐志摩家。反正这里客房多,空着也是空着,而且还有厨子和佣人伺候。
“徐先生你好,我中文名叫赛珍珠。”赛珍珠笑道。
徐申如神通广大,厂房还没选好,他就已经运来两百台缝纫机,又紧锣密鼓地招聘、培训工人。
徐志摩热情好客,与赛珍珠夫妇握手道:“两位好!”
上海在民国初年属于轻工业核心基地,各种厂房公司多不胜数,尤以纺织业为最。
“别说了,一言难尽,”周赫煊苦笑道,“我给你介绍两个朋友,金陵大学农学教授布克,这是他的妻子珀尔,也是一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