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哈雷特 阿班
去山东做慈善的,不仅仅有周赫煊一行人。
早在年初,东三省对救济山东灾民出了大力。哈尔滨各机构团体,募集了大批高粱(红粮),哈尔滨各政府机关人员,无论职务高低,一律停薪五日,这些钱也被用来赈灾。(哈尔滨这边的人,很多都是晚清时候闯关东过来的,他们这是在救助山东老乡)
车把式修车的时候,哈雷特·阿班不顾形象的坐在地上,点上香烟说:“周,你知道吗?帮你出版《大国崛起》的那个美国出版商,以前是我的属下。他写信给我说,如果我在中国遇到你,一定要帮他好好做专访。”
中国红十字会、红万字会、青年会、华洋义赈会、悟善社、慈悲社、同善局等组织,共同发起成立“山东防饥会”,每天都有大量赈灾物资和善款流向山东。
“你想问什么?”周赫煊笑道。
北平、天津,乃至全国的多个慈善团体,也带着善款纷纷前往山东救济灾民。
张宗昌能把山东搞成这副模样,真不愧是民国军阀界的一朵奇葩。有他在山东,其他省份的百姓都不想捐款,生怕捐出的银子被张宗昌放进自己腰包。
或者说,熟读民国史的人,都应该对哈雷特·阿班有印象。
山东灾情如此牵动国人之心,主要还是因为这里太惨了。有些地方已经十室九空,随便在哪个荒郊野外,都能见到快要饿死的灾民。
此君乃《纽约时报》首席驻华记者,历史上曾报道过广州革命、北伐、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中东路事件、济南惨案、九一八、西安事变……这些发生在民国的大事,都是由他传递到《纽约时报》,传递给全球大众,甚至他的报道能够影响各国的政界决策和外交方略。
中国从来不缺正义和慈善的力量,民国时期,也并非全是麻木冷眼的看客。
“关于你的一切,我都非常好奇。”哈雷特·阿班慢条斯理地掏出采访本,“来吧,现在就开始。”
上海黄以霖、成静生等22人,发起成立上海临时义赈会,募款救助鲁南重灾区,还与其他慈幼机构奔赴灾区,收养受灾孤儿。另有上海的济生辉,派人在曲阜疏浚河道,挖河筑堤,防止夏天再发生洪灾。
周赫煊编造的那个身世,他已经重复过无数次,早就滚瓜烂熟了,现在又在阿班面前复述了一遍。
中国济生会的特派员张贤清,在青岛和济南都设立了临时收容所,又携带赈灾款到兖、沂州一带放赈。
这次不同以往,哈雷特·阿班的采访稿,意味着《纽约时报》头条新闻。
民国时期的西方记者极多,却没有谁能和阿班相比。他后来的居所,位于上海百脑汇大厦顶层,手下记者、助理和仆役成群,出入都坐最新款的豪华轿车,身边必有保镖伴随。中国政府要员,以及日、英、美、苏等国在华高层,无不将他奉为上宾。
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然而,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财富,每当遇到大事,阿班必然亲赴现场采访,甚至跑到战场上感受炮火。
因为新任山东省主席孙良诚,以前是冯玉祥的旧部。所以现在冯玉祥也在努力帮忙,不但西北军将士自发捐款捐物,冯玉祥还命令河南、陕西等省政府,一旦境内发现山东灾民,必须给予全力救助。
这家伙是个冒险分子,为了采访新闻连命都可以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