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千难万阻心志坚
大宋顽疾甚多,这一条尤其需要解决,所以杨霖才会知难而上。
这一现象是汴梁所有士大夫公卿们喜闻乐见,也是他们一手造成的,想要改变并不容易。
蔡京未必看不出这一点的危害,但是没有办法,他这个宰相也是这个汴梁阶级的代言人,和最大获利者。
这种病态的发展,让大宋各地的发展严重受挫,几乎是穷举国之力,养一个开封府。
人群中满是熟悉的面孔,自己离京一年,天下形势风云突变,汴梁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一行人说着说着,走着走着,竟然就到了汴梁城郊。杨霖浑然没有觉得累,十几里路对他来说,是很轻松地事。
杨霖稍感诧异,这个张安怎么感觉还心怀感激呢,张安看出他的不解,笑道:“好教少宰得知,下官乃是河北东路清州人。”
城郊早就有人高搭彩台,等着迎接他入城,收回幽燕的人,怎么样隆重的迎接都不嫌过分。
张安神色一正,起身抱拳道:“若是少宰玉成此事,下官敢不竭忠尽智,为大宋取直运河。”
杨霖现在只想低调一点,毕竟不久的将来,自己就要提运河取直的事。
大宋的所有中心,都是开封府汴梁,汴梁是所有物资的集散地,江南的粮商甚至都要来汴梁买粮食,然后运回去卖。
还是那群熟悉的人,干着熟悉的事,在官场沉冗腐朽的体系中,混着日子,汴梁的花街柳巷,狎妓饮乐。
元朝之所以会取直运河,是因为他的大都,就在幽燕之地。
环视一眼,杨霖摇头叹息:这衮衮诸公,可都是未来一个阶段自己的敌人呐,而且他们可比女真人可怕多了。
运河从江南到洛阳,中途转了个弯,取直之后往北延伸,才是直到幽燕,也就是后世我们熟悉的京杭大运河。
想到这里,杨霖没有丝毫退缩的想法,而是笑着跟张安说道:“总之你做好准备,这运河我必将它取直!”
届时此地的官吏士绅,多半都会成为自己的阻力,他们是汴梁中心制的实际受益者,把持着整个大宋的经济、文化和权力。
这一次,自己好像要和蔡京掰一掰手腕了,毕竟蔡京的新政更加偏向于举国之力养汴梁了,很多举措都更加注重汴梁而轻视地方。比如说蔡京搞出的盐榷、茶榷制度,就让两淮无数豪商沦为乞丐,而财富尽归于汴京。
大宋搞强干弱枝,把主干供养的太粗壮,而四周的枝叶却稀稀疏疏,长此以往,已经成了一种病态。
杨霖现在携收复幽燕之功,想要取直运河,如今都想不到有什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