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舍 后记
怪不得被称为“驰道”,而不是普通的道路。
在秦朝的语境下是否已经出现。如果没有出现,就努力替换成其他已经出现过的词语。但后来发现这样简直太过于约束,如果大家如此通篇看下来的话,肯定会以为我全篇都是错字。
越了解秦朝的历史,就越觉得秦始皇巨巨是穿越的……好吧,我脑洞又大开了……
“经碳14测定,这段轨道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专家们都惊叹2200年以前我国古代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例如魏王假,《史记》上说他没有死。但《资治通鉴》上却写的他是被杀的。这一点就令我非常纠结。
“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秦始皇的‘轨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说起查资料,我顺便就唠叨一些这回的收获,史书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
“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种最最节省的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接近一倍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而且还一年年地经常往外面跑。东巡无数次,看史书上记载的时间就能计算出他出巡一个来回的速度相当快了。
话说我査资料的时候还查到一个有趣的事实。
魏王假到底是降了还是被杀了,这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史记》上没有记录他被受封在哪里,所以司马光也就脑洞大开,直接写了“杀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资治通鉴》;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回国二五年),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这里说说“车同轨”。本来我以为所谓的车同轨,也就是修建了驰道,车轮的间距有规定的距离,不能超标而已。
但我最后还是释然了,我写的是小说,并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历史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我的故事好看,文笔流畅舒服。所以大家若是在文中看到什么不该在秦时出现的词语和物品,请多多谅解。
上面引用了一些新闻报道,详细的内容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查查,特别令人惊叹。
不光词语,物品也是如此。
以此来推断,所谓的“车同轨”,应该就是因为轨道的间距是固定的,所以所有车车轮之间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才能在驰道上行驶。
例如“伙伴”一词,古代军人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时为火伴,所以只能用“火伴”。哦,如果再细研究的话,这个词在元魏时才出现,秦朝时根本没有。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结果,所谓的驰道其实就是轨道,木材铺设的铁路。
可是这个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之前秦灭的韩国、赵国,甚至之后的燕国、齐国、楚国,这五国的国君,全部都是灭国之后被俘虏的。没有一个人被杀,那么为何魏王假语焉不详甚至史料都互相有矛盾昵?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都震惊了?铁路哦……而且还发现了遗址。就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最近几年发现的。
也许有人会问了,这个人死不死又有什么关系,毕竟不管他是不是当时被杀,对于现在来说,他也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