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朱由检的计划
头盔是碟形盔,重三四斤,一圈盔沿可以很好的防弓箭抛射,对于传说中的后金近距离‘专射面门’就无能为力了,估计加面罩都没有用,即使射不穿,冲击力也受不了。
火铳口径不到六分约18毫米,枪长三尺七寸,大约1.2米,铅弹重一两也即是37克,整枪重8斤,不到5公斤。
由于对自己制造的颗粒火药质量没有信心,装药量定在半两。
先试枪,装药量一两半,没炸膛,不错。
搅拌机是一个带有转轴的大桶,桶内放有数个铜球,水力带动大桶旋转,铜球随之转动搅拌原料,每小时可以出产百余斤搅拌均匀的火药成品。
搅拌均匀后,将火药粉末放在湿布上挤压成火药饼,经过调整到合适间距的轧辊碾压成为片状,再经过嵌着刀具的轧辊切割成粒状。破碎机将火药片破成颗粒状。
最后进行颗粒筛选,用火炕烘干摆脱对日照的依赖,这才是最终的成品。
小颗粒会用在火统上,中等颗粒用在火炮。
如果可能的话,还会再加一个用石墨桶磨光表面的工序,作用是减少气孔降低吸湿性。
次日一早,开始实验火铳与铠甲。
大明不缺火药原料,虽然没有硫磺矿,黄铁矿却多得是,粉碎矿石后煅烧采集硫蒸气冷却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天然硝石有些麻烦,矿区远在四川一带,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每年也有二十万斤上下的熬制硝,但是纯度都不够。
工艺要改进。
硝石溶煮后冷却结晶,然后取中层纯硝测试,不合格就再次溶煮。
所有的工序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精密轴承,传动件的磨损很惊人。
先在宫里按照新方法制造了一些颗粒火药,用铺着一层油纸的木桶装载来。
火药的配比采用十九世纪配方,火统用是75/10/15,炮用是78/8/14,只掌握在几个太监手里。
测试后确定了火药用量,下一步就是纸袋定装火药,这没什么难度。
甲是为骑步士卒准备的胸甲,形象点说就是个铁马甲,厚约两毫米,胸前凸起一个弧度增加防御性能,重量大约十三四斤。
硫磺加温后凝固去除杂质,然后加温后通过冷却硫蒸汽获得高纯度原料。
木炭使用柳木炭,使用石磨加工成粉末。
最后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加水,烘干后再颗粒化。
搬迁后,还会再进行改进,动力自然是水力。
石磨碾磨构造非常简单,一根横铁轴一头挂着一个石碾,铁轴中间与一根立轴相交固定,通过齿轮带动立轴使石碾转动,每小时可以碾磨七八十斤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