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宛平县令
洪承畴要求各县招募的就是民壮,只不过打了个‘守卫乡里’的擦边球,相当于满清的地主武装自卫了。
这些贴书、杂役、衙役普遍待遇不高,比如宛平皂隶每人每年只有3.2两银子,巡检司弓兵只有5两,贴书好些,给12两。
根据这些人的职责,一县之中大体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
衙役,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班衙役,包括皂吏、快手、民壮。
皂隶,人数最少,职责是在县衙站堂值班,根据县的大小通常在10-40名,宛平是49名。
皂隶的职责并不固定,县里催收等事务,通常是县令签发出牌票后交由他们去办。
快手,负责缉捕,分马快与步快,通常有20-100多不等。
民壮,负责治安与防卫。
大明的县衙,通常会有数百人。
官不多,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巡检若干个。
由于宛平、大兴为京县,所以主官知县是正六品,佐贰官县丞正七品、主簿正八品,比之平常的县高了两级。
宛平典史从九品,若在普通县则不入流,职责是捉拿贼盗、看管狱囚、出纳文书等。
此外还有教喻等杂职,不过这就与何廷枢的整治无关了。
通常根据治安条件来设,治安好的县可能没有,治安不好的县可能会多达千人,通常每县定额一二百人。
但是,自从张居正一条鞭法将力役折银后,银随粮征,民壮就成了县官捞钱的地方,各县就心照不宣的‘有定额无定员’了。
就是实际有多少人就天知道了,这个见不得光,就连编写地方志的都只敢写编制与征银,不敢写实际人数。
缺人?
白役啊,不用花钱的,不用白不用。
再往下就是吏、书办(贴书)、杂役、衙役了。
吏有司吏、典吏、承发等名称,区别是地位与职责不同,不过都是在吏部有名的正式工。同样,宛平由于是京县,编制要多于普通的县10-30人的编制,有38名之多。
吏下面就是贴书,大明有规定,每名吏配两名贴书,不过宛平在册的只有18名书办。
再下面就是杂役与衙役。
杂役,举凡门子、更夫、库子、厨子、马夫、轿夫等等都是。顺便说一句,大明对官员还是不错的,朝廷出钱给配了马夫、厨师、轿夫、门子等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