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一锅粥
如果没到,原则上,不管库里有多少银子,可这10两不能发。
如果发了,以后还要再账簿上做平。
比如著名的辽饷,收上来后就是专款专用,只用于辽西战事。
甚至,户部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饷司,又增建了一个新库。
这种制度好处是简单,坏处是僵化。
户部却只剩下半数胥吏,而且人人自危,既没心思也没精力去做如此繁琐的事。
本来由各部发出的一些开支,各部也都借口交账撒手不管,户部却不认账,要移交之后再说。
这就麻烦了,郭允厚很有些焦头烂额的感觉。
----
在魏忠贤的主持下,户部先行接收商学学子,手续则边干边办理。
可惜在二百年来历代胥吏的努力下,账簿记录已经变得复杂无比。
公文来往同样如此,格式、内容都复杂的很。
就比如开头某某精神,随后某某批示,洋洋洒洒一大篇,最后只有三五句含糊的正事。
如果运气好,还有某某意见附在后面。
新手乍一接手,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政务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上手的?
大明的财赋制度很奇葩。
具体说,每一笔赋税在入库之前,户部就已经指定了用途。
比如山东起运10两银子,户部将这10两指定给蓟州边军。
这样一来,当蓟州申领或者户部下拨这10两银子时,必须先查看山东这10两到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