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救灾
当然,大明官员是不会记载这个的,他们只会说是因为北方人怕加赋才阻挠的。
-----
朝政依然没多少起色,朱由检也不急,每日里只是默默的观察着。
京师内也不安稳,米价一度涨到每石1.2两,不过在曹化淳派人去好言相劝一番后,粮商幡然醒悟主动将粮价降回到一两。
宣府斗米三钱,朱由检本来打算用储备的大米把价格拉下来,魏忠贤一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何必如此费事呢?
与盐场一样的工钱,家属同样吃粥棚。
修完堤坝如果还有灾情,那只好继续修路了。
太监们则吃住在大堤上,往来监视检查,因为以后谁负责的河段万一决口,脑袋可就会搬家了。
施鳯来曾提出效法左光斗开辟水田,结果被魏忠贤好一顿嘲笑。
开辟万亩水田倒是容易,只要舍得银子,河流两侧尽可以开辟出数千顷。
大明律对此是有专门条例的,派个人去说一声,谁如果不想要命了就继续涨吧!”
哑然失笑,忘了这是大明啊!
好像没有什么人泉可讲的。
可只需或三五年,一场大水就会将所有心血摧毁。
浪费银子不说,还免费附送一批灾民。
这就是为什么从明朝到清朝,北方水田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为了削减漕粮、减轻江南人的负担,从汪应蛟开始明朝官员几次开垦水田,都是旋即废弃。
百姓都是贪利的,如果不是不得已怎么舍得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