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三个爹的奋斗
丈夫现在开始了第二春,以郭丽华那要强的性格,也想借公司化改制的机会再往前进一步。
但是三个爹也不着急,按照唐成刚的大战略,只要副食厂开始盈利,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儿,药厂反而可以慢一点。
崔玉敏每天就在食堂帮着忙,也盯着唐成刚和吴连山,不管多忙,按时吃饭。
而有的,尤其是那些有真本事的,早就各谋出路了。
郭丽华这边也忙,尚北农业试点县已经是板上钉钉,做为配套单位的粮库,也成了第一批响应国家政策,进行试点改革的示范单位。
可是,老药厂已经停产十多年了啊!一千多工人和技术骨干下岗了十几年,有的在家待业,如果开工都愿意回来。
粮库下一步的任务,不但要保证尚北粮食统筹的基本需求,而且要施行公司化改制,要政商分离。
第二天,齐国君真的坐上火车,奔重庆去了。
因为药厂最核心的几个老技术员,他弄不回来了,那是招多少新人也无法弥补的损失。
这边,唐成刚和吴连山也忙的脚打后脑勺。
但是,唐爸再怎么想办法,也还是差了点意思。
崔玉敏虽说整天在厂子里帮忙,但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唐成刚不让她参与管理上的事儿,财务的事更是不能碰。
这是个技术活儿,最最值钱的就是人!
做为综合办公室主任,郭丽华的任务一点也不轻。
药厂这门生意,做好是很有前景的,可是也绝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
而且,本来没什么想法的郭丽华,突然有了一点野心。
况且,和副食厂、包装厂不同,厂房、设备、包装这些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在药厂其实都是小问题。直正的难题,其实是人。
唐成刚还是有魄力了,在人才的问题上,他是准备好花大力气的。
这是规矩,也是底限。
也和省内外的几个研究所,有交流合作的意向。
尽管崔妈不是那种找事儿的人,可是三家有共识,女人不能掺合进来,否则早晚出乱子。
对此,唐成刚也有准备,已经和省内外的几个中医药大学、研究所搭上了线,明年会到各个院校去招聘一批新生力量,来填补药厂人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