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眼界和格局
以尚北米的品质,根本不用营销,就可以卖出天价。
侃侃而谈,“徐书记,我和您交一个实底吧,我们德盛可以为这个发展集团募集一些资金。是几个亿,还是十几个亿,对于我们德盛来说倒不是什么大数目。”
这个尚未被挖掘的优质米源产地,在国家刚刚放开私人粮食贸易,刚刚开始改革国有粮库的这个当口,意外地拿到了国家农业试点的通行证。
呼长出一口浊气,酒一下就醒了。
在尚北本地人还只能从一个小小的精米加工厂起步的当口,就已经被董战林和大资本家们盯上了。而且,他不是想参与进来,而是要通吃。
徐文良:“”
董战林算了笔账,尚北大米的年产量在80万吨左右,也就是16亿斤优质大米。
而齐国君心都凉了半截,这不就等于把他精米加工厂给彻底掐死了吗?
一旦干不出来,没有成果,他这个书记是要被问责的。
——————
就像要来农业试点县的机会,确实是天大的好事。可是谁又知道,徐文良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和压力?
这才是董战林,或者说德盛银行和董战林的终极目的。
“徐书记总要拿出一点诚意来,至少让我们的钱投进去,不至于收不回来。您说对不对?”
如果这80万吨都由他的粮农集团运作销售,结合他先进的营销理念
“国字头的通信集团,德盛都可以轻松运作,更不要说一个小小的县城经济了。但是”
好吧,其实所谓的营销理念很简单,把尚北大米运到东南亚,包装换牌子,再运回来,就是进口高端大米了。
“甚至帮助尚北做一个长久的投资计划,着眼国际,也不是没有能力。”
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些统统是董战林可以带来的,而徐文良也从来没做过天上掉馅饼的美梦。
尚北确实一无所有,可是尚北却也怀揣的一个宝藏而不自知。
可是,如果董战林的资金和人脉真的能在尚北落户,那徐文良也就不在乎了,因为这是尚北最缺少的东西。
那就是——尚北大米!
说心里话,这位名叫董战林的董老板对他是什么态度,徐文良清楚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