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第二步在北京之一见李鸿章
“见到李中堂了,李中堂的回书在此。”陶成章递过来一张精致的帖子。
胡小岩拿着帖子翻来覆去地看。在中国文化界一直有句字如其人的说法。胡小岩如今大脑转的快,从书中也确实看到一丝大气磅礴的气息。
比如最后的落款为合肥李鸿章(胡小岩的落款是徽州李岩胡氏山石拜上)。合肥的合字上面那个人字左撇飘逸,说明这个人文采飞扬,而右捺却是正常的楷体,说明这个人是个正统的文人。下面的横和口都在人之下,没有一丝逾越,那么说明李鸿章这个人是很讲究礼学的。下面的四个字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们全都笼罩在人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李鸿章气量颇大,同时又讲究礼法。是个正统的封建文人。
再到下面三个字,如果能在电脑里演绎,就会发现似乎有些意犹未尽。说明李鸿章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到章字,最后那一竖。同样如此,一般都是慢慢提笔,露出稀拉拉的尾部。而他那一竖是直接提笔。强行中断。说明李鸿章早有决断。
李鸿章此人自己都不会想到,他的心思全都写在了这几个字里面。
“你再去下帖,就说我明晚去拜访李中堂。”胡小岩下定决心。必须赶在慈禧下手前见到李鸿章,否则这趟北京之行就白跑了。
古代的礼节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说你想见某人,你不能二话不说直接上门去。这是最失礼的。
一般你要先下帖告诉某人,说我在某日某个时辰要来拜访你。
这并不是摆谱,而是给大家一个缓冲时间。因为你不知道那个时间对方是否有空。特别是官场大员们。人家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干,就专门来接待你。
如果对方确实有空,对方就会说:好的,某某会在某时刻在家恭候大驾。
胡小岩看着看着忽然笑了。又觉得悲哀。李鸿章费尽心思,耗费一生心血就为了延长满清的命数,正如当时朝鲜来求援,李说:我尚且不敢保证大清二十年,又怎么敢贸然出兵呢。虽然最终出兵,但却没能改变朝鲜的命运。因为那时候他最能打的陆军就只有叶志超手下的那支武毅军。
也正如李鸿章所说,他一死,满清很快就覆灭了。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能够得到国内民众的认可,更遭到慈禧为首的满清权贵的抵触,认为他才是满清最大的大奸臣。于是都纷纷减其羽翼,先是北洋水师,后是武毅军。
如果对方没空,对方会回话:某个时间我家大人有事,可否换个时间?时间是某日某刻。这样大家约定好时间才会上门拜访。
否则你径直跑去,对方接待不是,不接待又不是。这会让对方的时间安排出现问题。如果对方刚好在这个时间段要去见上司。你让对方怎么办?
胡小岩先下帖也正是如此。何况对方是李中堂,而他现在的身份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文人。
像当年孙文径直跑去李府投书这种事情,正常人都是干不出来的。因为身份不对等,李中堂接见你,是他的本分。不接待你,是他的职责所在,他根本没有接待你的必要。
陶成章一杯茶还没喝完就再次跑去投书。很晚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