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影响》的专访】
“不错,不同地域的人喜欢和流行的类型不一样。就像法国和美国,台湾和香港。”王梓钧说。
卓伯棠又引出观点:“按王导演的意思,你认为最好的电影是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电影吗?”
“不,永远没有完美的电影,就像永远没有完美的人一样。”王梓钧道,“每个人的看法和立场都不一样,一部电影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当然,若是一部电影既能赢得观众的钞票,又能赢得影评人的掌声,那就求之不得了。”
卓伯棠笑问:“就像你的《喋血孤城》一样吗?”
王梓钧耸耸肩说:“对,就像它一样,虽然还是有人骂我拍得不好。”
卓伯棠拿出速记本,很随意地说:“王先生就当是普通的朋友聊天,不必刻意地说什么。”
“了解。”王梓钧笑道。
眼前这人和他参与创办的《影响》,可不是后世的娱乐八卦杂志,而是极富有战斗精神的专业杂志。
七年前也有这么一本电影专业杂志,是由摄影大师庄灵所筹办的《剧场》,只是那时政治环境远比现在要糟糕,只办了9期就停刊了。
不得不说,《影响》杂志和它的创办者们,算是台湾电影界的又一批呐喊着。
卓伯棠又说:“我在观影的时候注意到一点,王导演的《喋血孤城》完全是实景拍摄,甚至为此不惜自己建造县城。这一点是趋于一种爱好,还是坚持自己的电影理念。”
王梓钧说:“我的电影理念就是真实。就像最好的新闻报道,是不带任何主观评价,如实报道新闻一样。”
“王导演想拍纪录片?”卓伯棠问。
“有过这个想法。”王梓钧说,“呵呵,电影当然不能一味的真实。我的意思是说,尽可能给观众真实的感觉。我觉得一部成功的电影,就是把虚构、夸张、煽情的故事拍摄出来,让观众信以为真,并且为它感动、愤怒、高兴、伤心……比如神话故事、鬼故事,在清醒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但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却能通过声音让你身临其境,甚至吓得你连走路都不能。”
“所以……”
卓伯棠说是聊天,其实是在和王梓钧聊着电影理念,至于王梓钧的从业经历,比如刻苦学习电影知识的煽情桥段,只是略一提便绕过去了。
看得出来,卓伯棠非常反感现在台湾的电影界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去拍摄反g电影,但有《剧场》杂志的前车之鉴,他和王梓钧都是心照不宣地没有提。(我前段时间看到有书友说72年的时候台湾不可能拍抗曰电影,说是国民政斧怕把曰本推到大陆那一边去。其实抗曰电影在72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在拍了,不过电影中抗曰的情节少,反g的情节多而已。)卓伯棠非常欣赏的是王梓钧的《喋血孤城》在迎合了当局的同时,又有着自由创作的精神,颠覆了抗战影片必反g的“优良传统”。
随意地聊了一些小时候看电影的趣事,卓伯棠见气氛已经融洽,便开始问道:“在王先生眼里,您认为电影是什么?”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电影和小说、诗歌、音乐一样,是一种读力地艺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电影和书籍、唱片一样,是一种产品。”王梓钧比了个手势,“所以,一般的电影都带着文艺和商业属姓。作用不同,商业和文艺属姓在这里面占的比重也不同。当然,目前在台湾似乎电影还有一样宣传和教育属姓,我们就不去说它了。”
卓伯棠有些勉强地笑了笑,点头道:“也就是浓缩为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