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村里聊天
宋三成也笑起来:“那咋办?我这好稻种,味道好,就是贵。最好也才亩产一千斤。一千斤出七百斤米,也就够两三个人吃一年。”
“回头我家老头老太太,孩子姥姥舅舅姑姑大伯……家家户户不都得分点吗?”
“就这点儿,也就够自家吃吃。”
村里的人情往来就是这样,邻居亲戚的总是要分一点来,不用多,但是得表达情分。
大伙一算,多也多不出来多少,但肯定有多的:“不行,我今年还就必须吃上你家大米了,不然你家插秧的时候我不来!”
“我住了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干脆自己先回来了。”
至于家里的老婆子,当然还是舍不得孙子,留在那里尽心尽力的照顾了。
甭管种田这个事儿靠不靠谱,但反正宋三成找的这个理由是像模像样的:
“檀檀也说,这几年的饭菜都没有以前好吃了。我就琢磨着,反正人也留下了,干脆给孩子种点菜种点稻子,自己吃着也香。”
乡亲们一听也乐了。
大伙儿纷纷应和。
这么说的意思,那肯定是帮忙插秧就不提钱了。
宋三成可不敢应:“就这么两块田,我们自己插秧也要不了两天……吃吃吃,真割稻子的时候来帮忙,大米饭管饱!”
大家嘻嘻哈哈的,等到一块田收拾出来,准备换地方时,这才有人想起来:
“宋三成,现在村里就属你种田最多,成地主了——你这稻谷到时候熟了,我就不买米了,买你家的。”
“对对对,我也买,外头的大米看着白,那都是打磨抛光的,一点营养没有,一斤好几块不说,还没有以前自己种的稻子香。”
宋三成可不敢答应:“我家就种两块田,还不够自己家分分的,不卖不卖。”
在场谁没种过田呀?
大伙一听这话不乐意了:“两块钱加起来也有好几亩,咋,你家一年吃几千斤稻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