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弄死不够还来鞭尸
“那肯定是大魔王的初恋一不小心被分到了差班,然后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大魔王失恋,因此才会对这种事如此记恨。”有人猜测。
经过贺晨的详细解释,甚至将后续的故事与大纲剧透了出来,才让对方终于放心。到最后还想向贺晨建议修改下名字,不过被贺晨以“修改了之后就没味道”为由拒绝了。
“大魔王的初恋?”显然,这样的八卦比任何消息都更要吸引人。
不过跟《.死亡.笔.记》不同,小本本的故事是真的要打开人内心黑暗的潘多拉魔盒,而《暗杀教室》的故事却是讲述学渣努力超越学霸。团结一致,拯救世界,弘扬正能量的故事——就是手段有那么点剑走偏锋。
“错误的制度被纠正,说明时代在进步。”
“‘暗杀’这个题材让我以为此漫画应该会带点什么阴暗或是沉重的色彩,结果几话看下来只是个正能量满满的励志逗比少年番。”
“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幸好大魔王没有被这样的时代所掩埋他的光辉,否则,这将不仅仅是华夏的巨大损失,更是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巨大损失。”
无数现在亦或是曾经的学渣,对此感触良多,纷纷发来贺电。
“……对了,貌似大魔王的学习很碉堡的,他应该不会被分的‘e班’这样的班级吧?”
曾经经历过这些人,对其感怀。
关于“教育”的话题,颇有些老生常谈了,然而这些都只是过去时,因为现在教改之后,这一幕再也不会出现在华夏大地上了。
而没有经历过的人,则……也没什么好说的,这才几年,没经历过的人,恐怕连学校都还没上,自然无法发表出什么言论了。
“诸如教育此类社会问题,很难在动画题材里延伸,除了动画的固有属性之外,还有一个层次的原因就是此类问题本来就纷繁复杂涉及诸多因素,不是简单的对错和利弊就能概括。然而《暗杀教室》把社会问题中纷繁的变量绝对化了,这样反而使原本不易定性的问题产生明显的趋向。而在本作极端的世界观中,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产生的不平等也被放大到了极致。”
还有一些人,感怀的同时,又将话题引到了贺晨的身上。
“真是太有趣了。让本学渣想起了被碾压智商的悲惨童年,再加上槽点满满的设定,抖s的外表之下。却有一个温柔细腻的内心的章鱼老师,让人完全没有抵抗力!”
这时人们才想起来,大魔王的学习很nb,一直习惯了“杰出人物学生时代都很差”这样奇怪的设定,贸然冲出来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家伙,让人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们是这个世代默默无闻的勇者!
其实仔细算起来,贺晨的成绩也就在高考的时候nb了一下,那还是用外挂混下来的。平时还只是跟大家没什么区别,既不拔尖,却不差……或许稍微偏上一些吧,毕竟贺晨的老爸是大学教授,在怎么样也不会太差。
贺晨对搞审核的这一批人感到由衷的敬佩,在这一个可能发生“一个剧透引发的血案”的世代里,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被剧透”。
虽然贺晨在教改的进程中,只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不过对于无数粉丝,尤其是在见证与感受到这些变化之下的粉丝而言,他们将一切的功劳都堆在了贺晨的身上。
“又是一部教育有关的故事,跟《笨蛋测试召唤兽》相比,剔除了恋爱的成分,同样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样的有趣,但是《暗杀教室》设定中的的学校,比《笨蛋测试召唤兽》中更加压抑。《笨蛋测试召唤兽》中,好歹还能让人感觉到学校的样子。可是《暗杀教室》给我的感觉,就仿佛一座监狱。同样是按照成绩分班,《笨蛋测试召唤兽》只是环境差一点,但是还能感受到一些温馨的气氛,而《暗杀教室》中,简直就是直接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让人彻底失去了希望。e般的学生自暴自弃,简直就是我们那些被分到差班的学生的真实写照。为现在的孩子感到庆幸,幸好他们现在已经不必从学生时代就感受那来自世界的恶意了。”
“这部作品里面提到有关这个校园的制度,差生的隔离的制度,激励大多数人的努力与虚荣。而那些被抛弃的差生,就像垃圾被人遗忘。这不是虚构,这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就在几年前,我还是‘e’班的一员。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非常残忍冷酷的以成绩划分了学生。可是这样的划分难道就正确吗?‘好’与‘坏’,难道就凭借一纸成绩单就能盖棺定论吗?题,是人出的,而人出的题,只是为了选拔一些符合自己要求的目标。可是,世界是广博的,不符合出题者的目标,或许在某些方面,符合社会的条件。对于社会来说,这份成绩单的标准并不是绝对与唯一,那么其答案也不是绝对与唯一!大魔王亲手证明了这一点,腐朽的制度被废除正是铁证!”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主题,被大魔王写了两遍,可想而知这样的制度对大魔王造成了多么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让他在教育制度已经被他改革的现在,依然不忘记对过去所经历过的制度的鞭尸!”
“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会有过顶撞老师的经历。不过当作青春期的叛逆。至于要暗杀老师,也许这样的情节也只是出现在故事里——当然。必须排除掉某些混进人民教师队伍中的渣滓。虽然才刚刚连载,不过从这个充满了逗比色彩的风格中。我认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应该就是,就是一帮差生在杀老师的带领下,逐渐从坏向好的方向发展。最后,也许当他们真的能暗杀老师的时候,也许下不了手。老师在用生命实施爱的教育,看似荒谬,只不过在满足我们内心那些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