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零四 皇帝在沉默中撕毁一切政治契约
皇帝进一步打通了黎庶官员的上升渠道,直接把他们引入了中央。
张昭和吏部的一些官员在吏部没日没夜的赶着签署这些任命文书的时候,不夸张的说,手都在抖。
边疆地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去做的职位也纷纷被填满。
郭鹏一口气提拔了三百多名黎庶县长奔赴各地边疆,荆南、扬州南部、益州西部和平州、漠州以及凉州西部。
他们还随身带着一整个行政团队,充实了边疆的行政力量,加强了魏帝国对边疆的掌控。
内地也因此空出了大量职位,也有新一批的黎庶官吏被提拔,得以上任。
魏帝国总体官吏数量增加的时候,自然也会产生大量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小官小吏。
但是实际上,这些年在地方上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且无处升迁只能到处打转转的黎庶官员们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他们还大多数都在太学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识文断字什么的没有问题,中央低级官吏要做的事情完全可以承担起来。
占据士人人数最多的二三流士子们所担任的这些小官儿,根本没什么技术壁垒,只是被人为的设置了血统障碍,被垄断了。
要说行政水平和经验,这些在地方上兜兜转转十多年的基层官吏哪个不比他们强?
只是身份卑微不得晋升罢了。
这些人以往苦于没有上升渠道,但是这一波,他们不苦了。
士人的行为给了郭某人绝佳的撕毁政治契约的借口。
郭某人从来不认为自己会犯错,因为皇帝不会犯错,那么犯错的只有士人们。
因此在最后通牒之中还没有回来的士人们,他们也不用回来了。
他们的职位被取代了,他们的存在也被取代了。
在县、乡、村三级政府里兜兜转转,兜兜转转,转来转去都无法更上一层,进入郡级,州级,乃至中央层级。
这是黎庶官员们内心中永远的痛,很多人都在这种无助的期望中郁郁而终。
但他们终究盼来了希望。
魏帝国官、吏总数在延德五年郭鹏战争获胜之后,就有了一波增加。
原因是郭鹏给黎庶打通了县级主官和郡级辅官的上升渠道,于是延德六年一年,就有大量黎庶官吏被提拔职位,担任县级主官和郡级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