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对明朝而言,这实在不是个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么大事,自然就没人管,自己不管别人当然也不管,加上那些无聊的言官泼脏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单全收,日本和朝鲜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说各话。于是,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争议、误解、谜团。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遏止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有这样一群人,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
可是民主过了头,就有问题了,发展到万历年间,言官们已经是无所不骂,坏人要骂,好人也要骂,不干事的要骂,干事的也要骂,且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骂得就越响。
而李成梁十分符合这个条件。这位兄弟镇守边疆数十年,权大势大,是最好的目标,外加他亏空、贪污之类的事情也没少干,下台之后自然不招人待见,弹章堆得和山一样高,说什么的都有。
李如松自然也未能幸免,加上他在朝鲜风光一时,功勋卓著,就成了连带打击对象。最扯淡的是御史丁应泰,不但攻击他本人,连他的战绩也要骂,说平壤战役是小胜,日军死伤极少,碧蹄馆之战是大败,明军死伤极多。
参考消息
播州杨应龙
为了那些无比的智慧,无畏的勇气,以及无私的牺牲。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总兵麻贵率军凯旋,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他。
万历年朝鲜战争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程序仪式后,明神宗下旨,当众宣读大明诏书,通传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
这是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播州一地,自唐乾符年间杨端以来,即为杨氏以任官的形式所有,即便朝代更迭,历经唐宋元明,朝廷也不得不授其后代为官。隆庆六年,杨应龙袭宣慰司使职。不过杨应龙因为给万历立过战功而开始狂妄起来。后来竟然聚众抢掠、攻城、大肆残害百姓。万历屡次派人去扫平,没奈何都打不过他。后来终于舍得了本钱,派出八路共计二十四万大军,经过一百一十四天的攻打,迫使杨应龙自焚而死。次年四月,播州实现了“改土归流”,即改土官为流官。
这还不算,他居然检举朝鲜与日本串通,说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要按照他的说法和算法,明军的士兵估计都是死后从坟里刨出来的(一共也就四五万人),日军都是拿白鸽的和平使者(死伤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应该算是双面间谍,明明和日军勾结,偏偏还把日军赶跑了。
这人不但无耻,还很无聊,弹劾一封接着一封,闹到最后,连不爱搭理人的万历也忍不住了,直接给他下了个革职令让他滚蛋。
然而,从根本上讲,封赏过少、弹劾过多的责任者并不是丁应泰,更不是万历,因为按照明朝的惯例和规定,像抗倭援朝这种规模的战役,带几万人出去打一场,封赏就这么少,弹劾就这么多,大家都习惯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虽然可笑,却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