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具体情况大致如下:日本的史料表示,这是一场延续了战国光荣以及名将光辉的战争,虽然未必光彩(这一点,他们是承认的)。
朝鲜(韩国)的史料则认为,这场战争之所以胜利,主要是因为李舜臣和朝鲜义军(无奈,政府军的表现实在太差),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当然是有的,但似乎也是比较次要的。
日本入侵琉球
日本侵略朝鲜不成,但不抢劫也不成。几位老大开了几次会议之后,决定把目标转向琉球。琉球为明朝属国,国王叫尚永死,其子尚宁遣人请袭封。此时正是日本策划及实施侵朝计划的时候,明朝忙着平叛,又忙着援朝,援朝一事结束后,册封令才下到琉球。但谁也没想到,在丰臣秀吉手下被压抑了好些年的日本大臣们,并不满足于他们从朝鲜运回的数千名陶工。于是在万历三十七年,日本悍然派兵三千人进攻琉球,俘获琉球国中山王尚宁,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浙江总兵官杨宗业奏报,神宗令镇、巡官严饬海上兵备。
现在,大报坛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我不知道。
明朝的大军得胜归来,万历并没有亏待他们,将领之中,麻贵升任右都督,陈璘和刘綎也升了官。
当兵的也没白干,为表彰群众,据说万历从国库里拨出了八万两白银,作为对士兵的封赏。当然,具体到每个人的头上,一层扒一层,外加还有陈璘这样的领导,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说了。但无论如何,也算够意思了。
但滑稽的是,出于对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的极度憎恨,作为丰臣秀吉的铁杆亲信,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当机立断,放下与德川家康之间的敌我矛盾,毅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内部矛盾中去,加入东军,跟小西行长玩命。
而最搞笑的,莫过于岛津义弘。此人和丰臣秀吉关系本就不好,开战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并奉命去帮助守城。结果城里的人未接通报,以为他是敌人派来忽悠的,不但没有开门,还对他放了几枪。
换了别人,无非是回去找德川家康告一状,之后该干吗还干吗,可这位就不同了,二杆子精神再起,操着家伙连夜投小西行长去也。
经过你来我往数个回合,这一大帮子人终于在日本关原碰上了,展开死磕。经过一天战斗,西军败退,小西行长战败后逃走,后又被擒获斩首。岛津义弘还是一如既往地跑了路,后来托人求情捡了一条命。
丰臣秀吉创立的事业就此完结。
虽然在七年之中,曾有过无数的曲折,遇上许多的困难,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打赢了。
所谓正义、邪恶、侵略、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衡量战争的唯一且永远的准则,就是胜利,或失败。
用黑暗的暴力维护了光明的正义,这就是明朝创立的不朽功勋。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大致如此,十分清楚,但有趣的是,几百年后,历史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却十分之不清楚。
但历史的惩罚并未结束,十五年后(1615),战火再起,在大阪夏季战役中,德川家康攻克了丰臣家的最后据点大阪城,丰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里,丰臣家族灭亡,断子绝孙。
我不是报应论者,但这一次,我信。
此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并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他着力与明朝恢复友好关系,发展经济,颇有建树。
朝鲜失去了李舜臣,却迎来了和平,回复了平静的生活。为纪念那些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宁和自由而牺牲的明军将士,朝鲜政府修建了大报坛,每年祭祀,以表示对明朝仗义相助的感激,并提醒后辈不忘报恩。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