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或浓或淡的影 (十四)
这一回会面,双方家长正式敲定了文定之日。选了个吉日,就在中秋节之后的八月十九。翌日陶盛川夫妇返回西北,陶骧暂留北平,仍住在陶驷家中。
宛帔见她发呆,以为她又觉得不痛快。
一早在杜氏这里,三太太便说了些话。静漪的婚事让三太太醋意大发,这是众所周知的。况且杜氏嘴上虽不说什么,却比她自己的所出的女儿出嫁时更用心的准备静漪的婚事,就让她又添几分不舒坦。
程静漪清早坐在家中,直到礼炮声消弭,一动不动,亦一言不发。
静漪知道三太太的话句句都是冲着她们母女来的,故此照常当做没有听到。
又过一日,换了旗帜的新政府门前的礼炮声,声声震耳,四九城内处处可闻,似春雷,振聋发聩。
静漪在杜氏那里看到她欢天喜地的反复念着电报上的那短短的一行字——那是三哥单独给杜氏母亲的电报——她替嫡母高兴,也盼着能早点见到三哥。
“你自己替她准备的自然是最好的。西式礼服也预备下吧,我已经同黄公使的夫人提过,她说有相熟的朋友在法国,若是需要,选好了图样,把漪儿的尺寸寄过去,最多两个月,也就得了。或者去国际饭店,那里有个法国女人,叫什么来着,开的服装店,专门替各国的公使打理衣装的,请哪位公使夫人说一说,也是可以很快就得的。只是那样未必有法国来的精致——漪儿,你看呢?”杜氏说着自己的打算,问静漪。
宛帔本没有把静漪的话放在心上,哪知道就在静漪说完这话的当日,家里就收到了之忱的电报。
静漪说:“还是不要麻烦黄夫人了吧。”她一听到黄公使,自然就是黄誉。想到黄誉,自然就想到黄珍妮。别说她对这婚礼根本没有什么期望,即便是有,她也不想同黄珍妮有任何联络。
“快回来了。”静漪很肯定的说。
“娘,既然父亲都做主将我的学籍转回来了,我自然还是要再念几日的。”静漪扶着母亲,走上了一弯小桥。
这一日夜里的兵变,令固若金汤的城门大开,北伐的军队没费一枪一炮便穿城而过,依旧驻扎城外,将北平城围了个滴水不漏。北平政府大楼上悬挂的旗帜被换成了南京政府旗帜——北平政府倒台了。
桥下恰好一叶小舟驶过,在舟上捞着池塘里腐叶的花匠夫妇看到她们,忙行了个礼。
然三天之后,北平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搅动了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日子。
宛帔待那小舟行远,才说:“不如就在家中静心养养罢。”
“那也好。等着去法国女人那里做吧。”杜氏还是很高兴的张罗着。静漪的平静顺和让她觉得心里加倍的舒坦些。
“老早就说要回来,总没有准信儿。”宛帔说。
然而静漪越平静,宛帔倒越觉得有些说不出来的不妥当。
不想静漪主动开口道:“这回三哥应该很快回来了吧。”
她在同静漪一起离开杜氏住处回杏庐的时候,走在路上,问静漪:“三太太今儿早上说,七小姐和八小姐若是定了亲,是不必等拿到大学文凭的。你是不是还坚持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