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斯文败类
是以这位大儒做事很小心,他深深地望了顾子杰一眼,眸中不无得意:“小子,跟老夫斗,你还嫩了点儿!”
经过丁未宪这么一分析,众士子仔细一琢磨,越琢磨越觉得这靖康耻、犹未雪什么的不明不白。
不过,想不明白归想不明白,但凡自觉有学问的人就爱自命不凡,这要听不懂,那岂不是庸俗到了极点,此时只见众士子们则争先恐后地点头赞叹,唯恐别人说自己看不出这首诗的好来。
崔志伟和崔高岩面面相觑,这首诗好?好在哪儿啊?分明就是解释不通,两个无耻之徒碰上了顾子杰和丁未宪这对更加无耻的高人,真的有点儿甘拜下风了。
崔志伟心中不服,可又不好驳斥丁未宪的话,只好岔开话题道:“诗文论过了,接下来便是策论。这策论的题目便是朝廷应该广开辽阔还是闭门造车。顾秀才,不妨请你畅所欲言,我等洗耳恭听了。”
所有人纷纷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而顾子杰更是吃惊到了极点,心道:“大哥,我说的好像是‘靖康’吧,怎么到你嘴里就成‘精藏’了?另外,靖康二位可是大宋的皇帝啊,怎么到你这都成畜生了。”
其实这也正是丁大儒的过人之处了,别人可以不知道,但到了你这,你既然是大儒,那就必须得解释清楚,你若什么都不懂,那就该被人贻笑大方了。其实什么狗屁精藏,一窍不通,都是胡扯,丁大儒心如明镜,嘿然长叹,又引着众位学子勾起往事,遥想当初……
“不想你年纪轻轻便有此等才华,别僻蹊径,也不失一方才华。厉害,老夫方才只说吟诗,却没指定是七律还是五绝,此等诗首实为军人之楷模。你身为文人,却心系北疆战事。好,好的很!”丁大儒笑着鼓掌,又向着众人道:“今日群英荟萃,他纵然做得出一首好诗,怕也未必就能鹤立鸡群引人侧目,然则这首关于北疆诗词一出,谁还记不得他?”
众人恍然,纷纷便想:“着啊!今天在这儿的人,大家学问半斤八两,谁能出类拔萃?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名啊!可不正要别僻蹊径,才能引人瞩目么?”
众人望向顾子杰的目光,便带了几分钦佩之意。
顾子杰道:“却不知辩论到此时,双方意见如何?”
崔志伟此时就认为顾子杰是不学、而有术,不肯让他从自己的叙述过程中揣摩出丁先生的态度,是以冷笑一声,一言不发。
方才被他驳倒的孙启明正要说话,另一个白袍士子突然微笑着开口了:“这位孙兄认为广开大唐,结交友邦是顺应人心之举,而这两位催兄则认为应该对蛮夷之禁。他们认为,用利益诱导百姓,百姓就会违背仁义追求财利。所以朝廷应该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以防止百姓贪鄙、国家困顿。而广开大唐,正是通商的一份子。所以应该禁止!”
顾子杰拱手道:“多谢这位仁兄提醒,请问仁兄高姓大名?”
董叔叔哪知道这诗究竟好不好,一听这丁未宪说的头头是道,不觉更加欢喜了几分。虽然他并不知道侄女选的是什么样的文人,不管怎么样?顾子杰有面子,他老人家也就觉得有了些光彩。
丁未宪抚着胡须,仿佛很是回味的样子:“此诗绝佳,意有益,倒不必讲究对仗工整诗句绝妙,一口俚俗口语却不庸俗难耐,于嘲人自嘲之中令人回味无穷。那便是一首好诗。”
顾子杰愣了半晌,终于明白过来:“啊!这个老东西,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意思,你知道,难怪你能当上大儒!厉害!厉害!”顾子杰说“厉害”,是说这丁未宪的反应速度,当知道就算是唐朝末期,那也与宋朝的靖康耻相差两百年历史,丁未宪这货能解释通这点,也真是难为他了。其实这诗词解释起来的确很麻烦,但顾子杰还能解释清楚,毕竟他看过岳飞传,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首诗词在文人那满口的踏青诗词歌赋自是不同。
当知道,诗词的确是好的,按照原本丁未宪的打算,顾子杰不管说出什么样的酱油诗,那铁定被冷落,而这首诗刚一说完,周围学子多数叫好,当时他若站出来说诗词不好,不免会一下子否定了许多文人的面子,而如此做,之前顾子杰又对丁未宪那般无礼,谁也不会认为是吹捧,那就必须得从其它角度来分析了。纵然有人不认可丁未宪对这首诗的分析,也得佩服他的胸襟气度,果然不愧大儒之名!
当知道,大儒也是被众多有学问的人捧起来的,一个不小心,掉坑里还真的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