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这也太多了吧
二哥也是个记吃不记打的,刚说完脑袋就挨了一下,老妈怒瞪,“别人知道是别人的事,咱不说是咱的事沈南你给我听好了,要是让我知道你在外面乱说话,小心打断你的腿”
沈南:“……”为何这一幕如此熟悉?
晚上老妈用火锅底料试着煮了一锅菜出来,还专门送到楼下杂货店和房东那里让帮忙试吃。这时候的饮食远不及以后的五花八门,所以乍然吃到火锅,那绝对是好吃好吃非常好吃的沈青时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往后数二十年火锅都没过时,这会儿更不可能
这样一来老妈自然信心大增,说干就干,隔天就去找同村的师傅帮忙焊接串串香专用的推车,又跑到批发市场批了火锅底料和串菜用的竹签子,还专门订了个招牌,名字就叫十里香串串,特别接地气。
沈青时见老妈热火朝天的干劲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重生快三年,终于,有了质的改变。无论以后的轨迹能不能朝她预想的方向发展,至少,沈青时想,至少他们娘几个不会像前世那样狼狈到要靠赊面条度日的地步了。
六十中离张集不算近,骑车都要半小时。这个学校也是后来她和二哥沈南的初中母校。这所学校早期是比较渣的,职高和初中混办,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学生质量都不行,小流氓扎堆。但大哥户口是外地的,家里又没钱没关系,自然找不到好学校接收,至于她和二哥,也是因为户籍原因没有随大流分配到教学更好的十六中,说起来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凡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内,户籍都是个大问题,影响深远。
两天后大哥就恢复了普通的学生生活,和前世一样,老爸留下跑学校的两千块钱没怎么用,只花了不到三百块钱。之前他们兄妹仨商量的做生意的事自然提上了日程。
沈青时原本以为要劝服老妈还需要一番周折,毕竟大哥这样的年轻人都不敢贸然拍板,又何况老妈这个大人呢?可不知道大哥和老妈怎么说的,老妈竟然轻而易举同意了这可太出乎意料了,沈青时虽然好奇,不过也没多问,不管怎么样老妈能迈出这一步就已经让她心满意足了。
既然决定了要开店,房东楼下空着的门面正好就能租下来。他们住的地方在张集的主干道上,来往的行人多,位置也好,卖吃的应该不会赔钱。老妈似乎又有了当年跟老爸倒腾布料生意时的干劲,当天就去找房东把门面租了下来,找杂货店老板打听了a市的作料批发市场,等周六他们一放假,老妈就带着大哥出门了,到下午太阳快落山了才回来。
沈青时见老妈跟大哥大兜小包的买了不少多少,笑眯眯的围过去一个口袋一个口袋的看,有洗衣粉肥皂洗发水,也有花椒六角陈皮辣椒面之类的调味料,最后一个袋子装的是包装简易的大容量火锅料和各类火锅丸子……“妈,怎么买这么多东西?”
至于老爸……爱咋咋地
五天后,老妈的麻辣串店开业了。他们也没什么讲究,早上放了一挂鞭炮就行了。小店面积十五平左右,墙都是粉刷好的,小本生意也不用装修什么的,摆上桌子椅子打开火煮上菜就能直接营业。
素材一毛一串,丸子之类的荤菜两毛一串,以未来人眼光看,一毛两毛简直跟白送差不多,但在这个月工资普遍两三百的情况下,一毛两毛不算很便宜,当然也不贵,可积少成多,一般人一次不知不觉吃个两三块四五块再正常没有了,就算他们家一天只赚二十块钱,那一个月下来也要比那些上班族挣得多了。
开张第一天比较忙乱,她负责照看弟弟沈北,大哥二哥则忙着招呼客人收钱算账。为了不出现算错账的情况,老妈还专门买了两个计算器让大哥二哥随身带着,别说,第一天生意竟然还不赖,客人就没断过,来来往往嘈嘈杂杂,这无疑给娘几个又打了针强心剂
等晚上收了摊,锁好门,一家人在屋里围坐一起,小弟已经睡着了,老妈则把今天一天挣的钱全从包里掏了出来,除去原来准备找零的二百块钱,娘四个分拨开始数,因为有零有整还有不少一毛的,数的就比较慢。后来大哥去拿了个本过来,谁数完一部分就报个数让他记下来省的乱,最后拿计算器一合计,我的天,竟然有四百多快五百
“便宜,”老妈大口灌了杯白开水,“你李叔说的那个批发市场啥东西都有,便宜的很,这洗衣粉,这么大一包才三块钱”
听老妈这么一说沈青时就猜到她跟大哥去的是哪里了。应该是东南食品城。虽然叫食品城,但里面的东西并不仅限于食品,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是个货品非常齐全的杂货市场,a市八成的店铺几乎都是从那里进货。
沈青时没想到杂货店老板会这么大方把这里告诉老妈。要知道现在的生意人对于进货渠道可是相当讳莫如深的,否则你来问我告诉你他来问我告诉他,大家都知道进货价了,那生意还要不要做了?
正这么想,就听老妈认真叮嘱,“这事别跟外人说,你李叔把地方告诉咱是好意,咱要是吆喝出去让别人知道了,那你李叔生意就没法儿做了。”
“就算咱不吆喝知道的人也不少吧?”沈南小声嘀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