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晁错与古大力
楚汉相争阶段,刘邦迫于形势,分封了异姓王。汉高祖五年(前0年),刘邦称帝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汉初共有异姓王七人,刘邦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同姓九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刘姓不王的誓约。汉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高祖血统亲近,效忠汉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强的问题这时并不突出。
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齐王刘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早有猜疑,刘肥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得以相安无事。
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吕后死,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齐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暗约野心勃勃的兄长齐哀王刘襄领兵入关,共灭诸吕,由刘襄继承帝位。刘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诸吕。此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汉朝安抚下只好退兵。
文帝以高祖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吕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受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古大力站起身来,第一句话单刀直入。“皇上,不知深夜唤微臣来所为何事?”朱允炆叹了口气。“你打下锦州,杀了谭渊,燕王他岂能善罢甘休!”
事情已经明白了!是朱棣问罪与他来了!古大力面色沉重,一言不发。宫内昏暗的光,更凸显出了的气氛的凝重。
朱允炆沉默许久,叹了口气。“燕王让朕把你交出去,否则.”古大力愣了下,心中没底的道。“否则。。怎么?”
朱允炆道。“否则,他就要联合诸王上京问罪与你了!”古大力一听!心中真的凉了!朱棣此话明摆着是要借题发挥,是要造反啊!
古大力万万没想到,事情会从上午的平安无事自此刻的风云突变!古大力思来想去,没有办法了!只好硬着头皮道。“皇上,微臣做了就不后悔!此事,全凭皇上做主发落于臣!”
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肥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的兄长刘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之时,高祖刘邦亲自率军。沛侯刘濞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刘邦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英布逃掉了,但荆王刘贾被英布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刘濞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汉文帝时,吴王的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刘启(日后汉景帝)饮酒玩乐。吴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王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刘启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世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汉文帝敕命尸体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大怒,说道:“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遂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
儿子被太子刘启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朝廷的软弱让吴王愈发骄横了。
朱允炆听了古大力的话,在一次沉默了。朱允炆心中也知道,朱棣这封奏折的分量!其它诸王,朱允炆是不怕的,毕竟他们手中的兵权不多!
但是一个燕王朱棣,一个宁王朱权,这二人可就不一样了!虽然这封奏折的署名上没有宁王,但是朱允炆不得不想他们二人是否在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想法。
如果他们是一致的,那么交出古大力.是应该能化解此事的吧?朱允炆脑子里是如此想的,白天时候还雄心壮志的为了谁当主帅和古大力争论,此刻,心中却想起了交出古大力的这个主意!
朱允炆感觉自己有些不讲究了!古大力就静静地站在原地看着他,朱允炆在考虑着自己的心事,古大力也在想自己的心事。
不过,古大力实在想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汉朝的故事。汉朝,和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