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坚持到底的人(3)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儿黑钱,捞点儿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唯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时,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道御史史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