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公刘庙五人朝圣北豳地水涨泾河
在公刘庙周遭的村庄转了转,发现这里十分贫穷,和野猫沟不相上下。许是人们受公刘以及其子孙影响,这里的民风很淳朴。此地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煤窑虽然不少,大都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如今早已不是农耕时代,单纯指望地里的收成,连解决温饱都是问题。
五人也找些当地人聊一聊,比如问问家里几口人,每年的收入怎么样等等。从这些人说话的语气中听得出来,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抱怨,一副安于现状的样子。
每家大都有四五个孩子,计划生育好像和这里无关一样。至于孩子能不能读书,反应也大都一致,按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成”。五人对此虽然痛心,却也无能为力。
晚上住进豳城里的一家旅店,五人还在为白天在村庄的见闻感叹。李松云说:
“要不是到这里亲眼看到,这辈子我也不相信还有这样的事情。”
在县城逗留三天,刘云天建议去北豳之地看看,那里是周王朝真正的发源地。从县城乘车,只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来到豳城。很小的一座县城,一条东西长的主街。南北狭窄,紧邻泾河。公刘庙在刘家店西庄庙嘴村。
公刘,后稷曾孙。后稷名弃,尧时农师。至公刘时复其业。庙前碑文所记与《史记》之《周本纪》相仿佛。
左梅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李松云三位女生,虽然是学中文的,不过,大多数女生对历史都不感兴趣。至于公刘,也仅仅是知道有此人,却不知其祥。刘云天十分虔诚地祭拜了公刘后,给四人大概地讲了一下周朝的起源和一些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四人如同听故事般,围着不断刘云天问着问那。左梅问道:
“那怎么又说周朝崛起于岐山之下呢?”
左梅三人也随声附和。
“云天,你说回去后把这里的情况写一篇纪实文学,让更多的人了解高原上的贫困,让更多的人关注这里,会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可以试试,我们都要写,每个人都要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负责联系报刊发表。”
“公刘第十代孙古公,不愿驱使子民抵抗戎狄,为躲避戎狄骚扰,才迁居岐山之下。古公乃周文王祖父。”
刘云天见四人听的有兴趣,又简单介绍了文王的大伯太伯和二伯虞仲让位于季历的故事。当刘云天讲到“乃二人亡如蛮荆,文身断发,以让季历。”李松云道:
“看看古人的高风亮节,再看看秦汉以来的历史,夺嫡之事历朝都有,充满血腥。”
“岂止秦汉,战国时期还少吗?”
四人对此很是感慨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