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跨学科牛人东坡
“所以我说西湖要感谢苏轼,杭州人要感谢苏轼,中国人也要感谢苏轼。可以这么说没有苏轼就没有西湖。”
“鹿老师,您这话,是说西湖是苏轼挖的?”
“哈哈,苏轼我想不会去做这么傻的事儿吧。”
“呵呵,鹿老师,那是怎么回事?”
“苏轼在做杭州刺史时,组织人疏浚西湖。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湖的样子,就是当年苏轼的杰作,千年了,呵呵,这可是中国文化中国智慧的一次集萃。”
“先拿他的大词人大文豪这个头衔来说,张儿,苏轼并没有加入文联作协,也就是说苏轼并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业余所作,按现在的理解来看,苏轼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与作家不搭边。可就这么一个与专业作家不搭边的人,却成就了一座文学高峰,你不觉得很奇怪吗?”
“鹿老师,我不是不同意您的观点,苏轼毕竟是千古一人的级别,是个特例,不足以代表什么吧?”
“好,张儿,不盲从,很好。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曾经做了一个比较。跨度一千年。一个是北宋,建国在九百六十年,一千年后,壹千九百四十九年,新中国建立。以一甲子为长度,今年已经是六十三年了,咱们就看看在这一甲子的长度里,北宋与新中国的一些比较。咱们知道的唐宋八大家的六位都是在这一甲子里,还有没有列入八大家的作家,像苏门四学士的秦观、黄庭坚、晃补之、张耒,稍早的晏殊父子,这些人还只是头一排的,而列在第二排的人又有多少呢。那我问你,你认为建国后的作家有哪些可以像这些人一样千年不朽呢?”
“哈哈,鹿老师别考我,我的语文可不好。若能不朽一千年的作家?谁呢,哈哈,真不好说。”
“不好说,是吧。张儿,我举的这几个人,创作依然是他们的业余生活,他们的主业仍然是国家的高级公务员。不妨拿今天的总理与他们的一些人做个比较,看看会怎么样。温总还是下一届的李总?李总吧,跟欧阳修比还是王安石比呢,王安石吧。都是宰相级别的。李总据说有神童之说,也是咱们最高学府出来的高材生。李总,我不敢说以后能不能被冠之以改革家,但王安石却是被称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可能与邓公相类吧。这方面的贡献不好做一个量化的比较,咱们放过去。除了这个评价外,王安石还有两个头衔,政治家,文学家。咱们的李总呢,据我来看,文学家的帽子戴不上李总的头上了。”
“鹿老师,您是说西湖的十景啊,三潭印月啊,苏堤春晓什么的,都是苏轼干的?”
“对呀。”
“不会吧,鹿老师,苏轼一个文人,他怎么能做出这事来呢?噢,对了,您说他当时任杭州刺史,是他主持下做的,这就没什么了。”
“唉,好像是唉。鹿老师,古代不是私塾吗,他们也就在文学上厉害吧。”
“哈哈,张儿,苏轼在这里等着你呢。这是咱们现代人对老祖宗的认识,至于我们对古代的认识怎么会出了这么大的偏差,我没有去探究起于何时,但我能感觉到这些人的用心之恶毒,手段之卑劣,他们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我经常说不盲从的原因。”
“难道不是?苏轼还做过哪些事儿,鹿老师,你在说的时候,我就在想,还是不知道苏轼还干过哪些事,呵呵,别笑我孤陋寡闻哦。”
“为什么要笑你呢,你是一个受害者,我何尝不是?张儿,去过杭州吗?噢,去过?好,西湖几乎是中国人中名气最大的一处景点了,张儿,你知道为什么吗?”
“难道与苏轼有关,呵呵,我知道那里有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