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培民
周培民曾一度想出家。
周培民所在的城郊,有个古刹。说是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周培民见了寺里的主持,说明来意。
主持笑道:“我看施主,尘缘未了,何必急入空门,施主即有才学,何不以此渡人”
周培民听这番话,倒是觉得自己这般年纪,确实并非四大皆空,无非是一时心中无望,才会有这般打算。
后来,周培民的在周镇的一个远房亲戚,了解到周培民的遭遇,便给周培民写信,大意是周镇的小学正好缺了个语文老师,就问周培民有没有这个意愿来周镇教书,就是工资不是很高。
上了几天课之后,学生们私下里也都混熟了。
学生们往往私下里谈论老师的事情。
“武老师就住在我家旁边,他丈夫是一警察,个子很高”曹小峰说道。
“胡老师的女儿听说在大城市上海读书”陈小曼比划着“我听妈妈说,上海是个老大的城市,一般人在里面是会迷路的”
……
周培民一想,教书这事,可谓是渡人,闲暇的时候,自己又能看看书写写文字。至于钱的事,本来周培民就不看重,于是便欣然应诺。
此后,周培民在周镇当起了小学的语文老师。
可是,最为和蔼的周老师,他们却一点也不知道。
周老师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周老师原本是个作家,也就是一般人眼里的文人。家是在南方的一个大城市。三十二岁那一年,因为版权问题跟杂志社起了纠纷。打了几年的官司也没有什么结果。再后来,被朋友污蔑说是抄袭他人作品。
随之而来的是杂志社的约稿越来越少,到后来居然没有杂志社愿意跟他合作。周培民本可以了干点别的维持生计,可是谁知道他骨子里有股文人的傲气,别的事不愿意干,总觉得不符合自己的气度。一段时间下来,自己的生活变得格外的窘迫,妻子也带着孩子跑了。
三十多岁的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