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考古(2)
汪教授:“无知,你们以为只有长剑才好使吗?暗室格斗,短剑这种杀刃最堪使用!”
女博士生张涵韵:“记得1965年在湖北荆州望山楚墓群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鸠潜(一说鸠浅,是勾践的通假),自乍(作)用剑”。剑首铸有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那把剑比较长吧?
李昕说道:“越王勾践剑其长是557毫米,宽46毫米。老师不是说了嘛,功能不同,长短无所谓,好使就行。”
汪教授赞许地点点头。
考古队长班召:“测量过的,此剑只有85毫米,相当于越王勾践剑一半的长度,只比普通的青铜匕首略长一点点。”
汪铎教授也重重地捏了一下女秘书的酥手,惹得她轻轻“哦”了一声。
汪铎清清嗓子:“你们分析的不错!秦皇灭六国何其雄哉,大秦颓败之速也令人咂舌,这个墓葬一定与那段历史过程密切相关,是一名超级的历史见证人。我还要提醒大家的是,那分量不足的秦半两钱,未必是私铸赝品,可能它们就是秦二世推行的、招致天下民怨的小钱,说明了当时秦朝末年面临的通货膨胀、国家财政状况困窘的局面。而那件头盔,它本身可能就是一件墓碑,这是秦朝特种部队常见的一种葬俗--身死而已,何留名姓?即使是高级军吏也同样如此。另外,秦国确实有一只秘密武装存在,它的创始人正是秦国长史、后来担任丞相的李斯!这次的考古发现,将中原六国及吴越与大秦联系在了一起,将墓主与大秦王国秦王嬴政、丞相李斯联系在了一起,这是秦王扫六合的真实写照啊!”
众人兴奋起来,汪铎接着说:“墓主来辽东执行什么绝密任务?是不是追杀燕国太子丹?史载秦王对燕国派荆轲行刺非常恼怒,就派大将王翦带兵攻打燕国。燕国的都城原在北京的廊坊或房山一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军穷追不舍。赵国末世君王--代王嘉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如此追赶你们,就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如果你能杀了他,献给秦王,秦王一定能谅解你而保住你的国家。愚蠢的燕王听信了这番话,派人去太子丹藏身之所,杀了太子丹,将他的头颅送给秦王。可是,秦军依旧攻打燕国,直到将燕国灭掉,燕王喜被俘虏,这是史书上的说法。可是,民间有传说,燕国太子丹是逃逸了,藏匿了起来。
秦王第一次北巡,也是他的第四次巡游,时间大概是在公元前15年吧。秦始皇从潼关过黄河去山西,再过邯郸,东抵碣石山和秦皇岛,再北巡出了山海关,到达辽宁绥中海滨。回途过内蒙古,经陕西榆林、延安,回咸阳。那个碣石山,也就是秦皇、汉武、曹操都曾登临过的名山,究竟是山东无棣的碣石山,还是现在河北昌黎的碣石山?依旧莫衷一是。有说法,秦王此行的一个附带任务就是派人寻觅燕国太子丹的踪迹,欲图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考古队长班召:“对啊!有道理。接下来,咱们还是一起来看看本次出土文物的真容吧。”
汪教授说道:“这就对了!它的用途就是室内格斗,平时剑鞘是固定好藏在身上衣襟里的,它随同甲衣腐朽掉了,所以你们没有发现剑鞘。攻击力要强于匕首,逊色于长剑的。不过,可不要小看它,这是一把特制的神兵啊!你们试验过它的锋利程度吗?”
辽宁考古队张远:“我们怎么舍得嘛,万一不小心弄崩了剑刃,国家文物局发飙,我们可怎么交差?那可是古剑削冠服了,咱不干这傻事,嘿嘿。”
汪教授:“嗯,千万不要乱试,当心被它划伤了,出血必死。”
张远介绍说:“挖掘现场当时很混乱,对文物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否则那具古尸应该也可以采取更完善的措施保留下来,有些可惜了。不过,最后收敛的文物还是不少的,其中兵器多一些。”
在会议室隔壁小厅里铺着天鹅绒台布的桌案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十件本次考古获得的出土文物,都被悉心地覆盖在纯色的锦缎之下。掀起锦缎盖头,第一件文物,一把青铜短剑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但见此剑毫无锈蚀,剑面乌黑,两面锋刃闪动着逼人的寒光,剑身上没有任何纹饰,剑格(护手)呈梅花形,从剑格、剑柄(剑茎)直到剑镡(亦称剑首。一般的宝剑在剑柄底端镶嵌的圆形物,大多是以玉或金属制成,呈扁圆形,其上大多镂有花纹。)的青铜,散发着幽幽的蓝绿色,此剑竟然是一体锻造成型的!
汪老轻轻地掂起这把剑,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发出由衷的赞叹,“好剑啊!”
女秘书李素云:“此剑好是好,就是短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