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秦帝国风云 > 赵国换将如换刀

赵国换将如换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秦将王龁在空仓岭上接报赵国军队已经击破丹水、杀上西岸,情知不妙,急忙命令收拢队伍,上山坚守住营盘,暂避赵国军队的锋芒。

长期对峙之下,秦军本也是疲惫不堪,也是食不果腹,战斗力大减。

在赵国军队的狂攻之下,空仓岭多处失守,赵国军队开始沿着山脊从两侧突击主峰,赵军又放火烧山、发起火攻,秦将王龁无奈只得留下一只军队坚守山上营垒、引大部分残军逃至山下,好歹算扎好新的营垒、将赵国追兵抵御住。

不足三四日光景,长平战场易势,秦军伤亡惨重,空仓岭也只有少数地势险要的地方还没有陷落,其他要隘已尽数落入赵括手中。

赵括麾军进攻,秦军节节抵御,又被迫后退了几十里,空仓岭上的秦军残余也被迫投降了。

书说简短,廉颇被赵括替换,恨恨回到邯郸,一个前来慰问的都没有,原来的门客纷纷改投别处,偌大府第冷冷清清,甚是凄凉。

且说赵括引军疾行潜入上党丹河以东大营,替换了老将廉颇,他即刻调整了部署,但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赵国军队依旧隔河与秦军对阵,照常在岸边巡逻、继续修筑、坚守营垒,制造出赵国仿佛要长期与秦军对峙下去的假象,秦军也并未发现赵军有何异状。

赵国士兵经常下到河中去洗浴、游泳,或在岸边浣洗衣物,秦军士兵也是这样,彼此也都只在靠近本国军队的河岸一边,这本是司空见惯,加上天气炎热起来,故此并未多疑。

《山海经》曰:“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水经注》云:"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也。西丹水自丹山(即今打鼓山)北流,经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东丹水北迳县合西丹水。"秦赵两军相隔的就是大丹水,河面足有百余米宽阔,河水很深,两岸都很陡峭,确实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若在往年,此时正值雨季,上游来水丰沛,丹河水深流急,是不容易涉渡的。

偏偏正值大旱之年,天公不作美,丹河的径流较常年窄小了许多,河底淤积的砂石又很紧密结实,许多地方竟能够涉渡了。

“穷寇且莫追!”赵括下令退军,固守空仓岭,并在山下设营、构筑起野战壁垒。战前制定的目标已经顺利达到,他是在等候君王的指令,谨慎的赵括并没有对秦军的野战能力放松警惕。

尽管赵国军队奇袭得手,歼灭了数万秦军,可毕竟王龁手中还有数十万军马可用,敌人依旧是一只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对于能否啃掉这样大的硬骨头?赵括心里也并没有多少把握,他还需要观察和等待,尤其是等待从晋北南下来援,以及从汾阳南下、负责向东扫清沁河西岸秦军的赵国军队就位。

秦军将领王龁见赵国军队不再追击,下令秦军分路反攻,企图夺回空仓岭失地。山地作战,秦、赵两军强大的战车部队失去用武之地,全靠徒兵肉搏。赵军依托山下大营和山上部队的居高临下的反冲击,与秦军血战月余。秦军损兵折将、王龁焦头烂额、望山兴叹,赵括牢牢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

赵括暗地派军兵详细探查了多处渡河地点,筹划妥当,心里渐渐有了底。

这日夜深,日月无光,赵军先选拔了数百名水性好的军士,偷偷从上游潜渡过河,然后换上秦军的装束,装扮成一只正在调动的秦军小部队,运动至秦军大营侧后。

数十万赵国军兵饱餐一顿后,趁着月夜,抬着事先准备妥当的木筏、皮筏,从事先选定好的几处渡河地点,一齐渡河杀向对岸。

“不好啦!赵国军队渡河啦!”秦军疏于防备、猝不及防,睡梦中闻听警报四起,尽管也匆忙调遣人马上河岸御敌,奈何赵国已经渡过河的部队,趁机潜入秦军大营,四处放起火来,还一齐呼喊:“攻下秦军大营啦!”,秦军眼看后面营寨里一片火海、杀声一片、腹背受敌,惊惧之下哪里还是赵国军队的对手,秦军将领收拢不住队伍,一齐败退下去。

战至天亮,赵国大军已经踏上丹河西岸,夺取了附近几处山头,大批作战物资也运输过河,稳住了阵脚。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