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书令左右逢源
郭开为什么要秘密调集军队,一方面是因为此时邯郸城内的卫戍部队已经不可靠了,如果邯郸守备队突然起事,王宫内廷的卫队是无法独立应对的。另一方面是在执行君王事前的命令----对于嗣位之争的忧虑,赵孝成王曾十分担心,在其病倒以前就已经下达了谕旨,指示郭开要千方百计维护好大局稳定并赋予了其相机调动军队的权力及赵国的兵符。
郭开召集朝中群臣议事,语焉不详地先给大家提了一个醒,着重强调要各位恪尽职守,不要私自相互勾连,参与小集团活动。在介绍君王病情的时候,郭开说了假话:“大王近来已显好转,饮食逐日增多了,已能自己进食了。他也能下榻并在别人搀扶下走路了,大王康复得还是很快的----”
现在,赵国中书令郭开已经巧妙地取得了争斗双方的信赖,各方也都许愿,积极拉拢争取他参与进来,从而为自己增加一注获胜的筹码。郭开的重要性直线蹿升!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郭开控制了内宫,封锁了赵王健康的消息。他们中任何一方若把握不好时机、提前采取行动,都会沦为大逆不道的“叛匪”,先在舆论上陷入困境,也给另一方“名正言顺”地兴师讨伐以口实。双方都拼命想打探到君王的真实病情,却都在内宫卫队的坚决阻止下未能如愿。满朝的文武大臣,纷纷紧张地聚集在中书令郭开的周围,巴望着能早日从其口中获知有关君王最新的消息。
这只是个权宜之计!眼看两个多月了,郭开还是守口如瓶,众人不免狐疑起来,邯郸城内也谣言四起-----国丧的时刻临近了!
中书令默默地流着泪,艰难地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去告诉乐乘,建信君扣押了燕王喜给乐间的亲笔信件,以此向廉颇等人表明态度。同时,也同意在建信君等人炮制的弹劾相国廉颇、代相春平君的奏章上署名。
-----
郭开叫来了宫廷的医官,问他们:“大王的病情,你们究竟有没有本事看好?”
医官摇摇头:“下官不才,却是为难了。”
郭开又问:“估计还能迁延多少时日?”
受到传言纷扰,早已按捺不住烦躁心境的争斗双方摩拳擦掌,已在准备火拼。中书令郭开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取了行动!
见扈辄、赵柯等人统领的军队已抵达邯郸近郊,中书令郭开心里渐渐有了底气,他突然召集群臣议事并颁布了“君王的谕旨”:命令大部分邯郸守备部队调往邯郸城外,各位军事主官立即赶赴各地军营稳定驻军、听候命令。
建信君的内务部队及守备队被迫出城了,信平君廉颇也只得去了外军,武襄君乐乘却被留在了城内。众人刚刚出城,郭开就宣布邯郸四门紧闭,任何人不得继续出入,城上明显加强了守备,连负责指挥城池守御的将领也换成了柱国韩向。(未完待续)
医官吞吞吐吐地说:“看样子多则半年,少则两个月。”
郭开不再抱有信心了:“再去民间探访几位神医来,一同给大王会诊。此前,所用的虎狼之药就不要再用了,使用温润和缓一些的草药和针灸,尽量缓解大王的痛苦,让他舒服一些,多享受一些时日。等大王清醒一些的时候,你们马上来告诉我。本官有要事等着向大王禀报,万万不能耽搁!”----医官们应声退下。
要说中书令这个官职并不算太大,但它是掌管草拟君王政令的重要部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或中央秘书长,还是政府信息合法的发言人。郭开甚至代替君王掌握着赵国军队的兵符,这个职位绝对不容小觑。
郭开立即开始布局,他召唤来宫中禁军统领,命令道:“从现在开始,王室内宫宫门紧闭,大王的病情就是国家的秘密。不准透露出任何消息,任何人都不准去探视!没有本官亲笔签发的文牍,建信君不行,王后不行,春平君、平都侯都不行,就是相国廉颇也不准许!你们要日夜警惕,小心提防!”
郭开立即签发了几封密函,直接呈送给自己信赖的军事将领:大将军扈辄、少将军司马尚和赵葱。郭开密令他们以训练的名义,将部队从石城(今日河北石家庄)、上古郡(今日河北保定)向邯郸附近徐徐调动,以防不测事件突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