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青铜是怎样炼成的--铸造大师(2)
没有经历过刑事处罚的人,没有经历过死生一线之悬窘境的人,很难体会到赵高的感慨之心,对法律的尊崇、敬畏之心!
另一方面,赵高还是想当文官。自己学问不高,有限的那点知识还是在私塾里和从碑刻上学来的,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不可能再像学童那样,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就是想学,也不一定找得到门路和师傅。
学习钻研法律是一条捷径啊!这看似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其实凝聚、荟萃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哲理。君王的治民之术、治民之道,也都在其中啊!
若是能悟得这律法之中的精要,就能心如明镜,看破这滚滚红尘、世间百态呀。若能参透这律法之中的玄机,就能进退自如、掌控万事先机啊。----若是能制订法律,那自己就可以位列公卿、傲视尘寰啊!
赵高越想越兴奋!他下定决心,要通过刻苦研习律法,给自己开启一扇门,一扇实现其勃勃野心、通往成功的大门!(未完待续)
原来,除了铸造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青铜物品,秦国青铜铸造场的业务又有新发展!
李斯主政以来,秦国先前的法律条文被废弃、更改的很多,新的法律法律层出不穷也时常变动、调整,渐渐有了一个稳定期。
秦王嬴政和李斯下令,将基本成熟的法律条文铭刻在铜柱或铜牌上,树立、悬挂在广场、郡县府衙门口让国人知晓,让官吏和乡民学习、抄录。秦国青铜铸造场的铜柱、铜牌生产量暴增!
这种记录法律条文的青铜器,不强调千奇百怪的式样和复杂的纹饰,制作起来相对要简单许多。考古发现,战国之前金属器皿上的铭文,一般是铸造上去的。凸出的文字叫做阳文,凹陷下去的文字叫做阴文,都是使用带有文字的模具一次铸造或分铸成的。春秋之后,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普遍变成了后期雕刻,标志着硬度比青铜还要大的刻字工具,凿子、金属切削具有了新的发展。是不是用上了金刚石?如果你能证实了,你就能去北大历史系读博士了----
可是,因为那铜柱或铜牌上面刻满了文字,对能够识文断字的工匠很有需求,一个字都不能刻错了,否则“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人命关天、玩笑开不得!
如果一个工匠将刑罚中的“仗笞二百”多刻了一道,非闹出人命不可!要是将“斩首”刻成了“斩手”,那这个工匠就很可能把自己的小命给搭进去!
因为铸造铜柱这东西,纹饰不多,技术含量太低,就是闷头在那上面蚀刻文字。所以秦国技艺精湛的青铜铸造师傅们都不屑于去干,而工匠们也觉得刻字太费力气,不愿意去干,可这正是赵高盼望已久的好工种啊!
赵高自己会制作模具,刚学会了冶炼青铜,在加上原本他就是个终日刻字的石匠,尽管刻的主要是墓碑、石牌坊,可使用凿子、锤子等等这些工具,赵高很在行啊,秦国廷尉李斯当年还夸过他呢!
没有人去干,我去!------这条道路走下去,你们嫌枯燥乏味,我不嫌!-------为什么?这工作不但要求能够识字,还能有机会学习好法律条文啊!------不要小看这法律,这几行简简单单的文字,可以让人哭,也可以让人笑。可以让一路人笑,也可以让一路人哭!
真要把法律读懂得了,你就能读懂君王和长吏的心思,也就可以让人纵横其间、游刃有余。同样,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君主所鼓励的、什么是君主厌恶的,从而趋利避害、飞黄腾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