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 名震江淮(补三)
江淮诸豪杰心中最为震撼者,自然是曹操、袁术沛郡蕲阳之战。
蕲阳之战,曹操一战聚歼袁术所有主力之后,挥军直扑淮河。但是,淮河地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曹操试探进攻一番淮河,更觉淮河防线,非是一日可陷。于是,曹操放弃彻底清剿袁术心思,果断回军许县。
曹操来伐袁术,行军路线是沿睢水流域,自陈留郡发兵,路经梁郡,过沛国,直扑竹邑县,闪电围聚袁术主力于蕲阳。然则,曹操回军路线,却是绕过一圈,道借汝南郡,经濄水而返,过山桑县、城父县、谯县,进入陈郡地界。
因曹操大胜袁术之威,淮泗群雄震怖,凡是曹操大军所过之处,豪杰纷纷树旗归顺曹操。譬如汝南郡,立即重树汉旗;譬如陈郡九县,立即上纳户薄;又如许褚之类豪民,更是纷纷亲帅部伍,投诚曹操。短短一月之间,梁郡、陈郡、沛郡三地,尽数脱离袁术遥控,归顺曹操,甚至连袁术本家所在汝南郡,也因为北方袁绍因素,断然抛弃袁术,皈依许县汉庭。
简而言之,蕲阳一战,曹操军威大振,表面接收淮北四郡,成为真正的中原霸主。
不过,太史慈显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闻听巢湖水军一分为二,主力回返巢湖,太史慈急促遣来使者劝谏:“孙策虽止脚步,数万步骑却依旧盘踞芜湖,时刻有可能再攻巢湖。危急之时,巢湖岂可自损兵威,削减水军战船?”
太史慈其军迁徙春谷,本就是有意借助巢湖水军兵威,遏制孙策侵袭。巢湖水军越强,孙策越顾忌,太史慈越安稳。相反,巢湖水军削弱一分,就是太史慈危险一分。太史慈能不急嘛?
可惜,就萧言那种性格,他永远不会牺牲巢湖利益,平白无故为太史慈考虑。哪怕是他率军增援太史慈,逆击孙策于长江,也是萧言从巢湖根本利益出发,做出的决断。
萧言断然驳回太史慈使者劝谏,说道:“先贤有曰‘人之所以畏惧鬼神,因鬼神不可见也;如鬼神可见,则人必然不畏不惧。’”
“舟楫水战,绝漠铁骑,其于兵法之用,类似鬼神。绝漠铁骑,倘若知其所在,庸将亦可全歼之;唯因绝漠铁骑,左右奔走,寻常汉将难追其尾,扼其师,才能凸显霍去病、卫青骑将将才。江海飘渺,绝似绝漠;舟楫奇战,相像铁骑,唯有孙策不知我水军主力所在,才会因此畏惧巢湖,巢湖也可避强灭弱。倘若孙策知我战船聚集之处,或自芜湖发兵,奇袭春谷;或自历阳发兵,野战濡须河,那才是巢湖、丹阳末日。”
无数投诚曹操豪杰中,有一人引起萧言注意。此人,姓李名通,字文达,荆州江夏郡平春县人。
平春县虽属荆州江夏郡,但是其地理却在南阳郡、汝南郡、江夏郡三郡交接处,属于三不管地带。因是,李通虽是江夏郡平春县人,其发家之处,却是在汝南郡郎陵县。
案:平春县,地在后世河南省信阳市西;郎陵县,地在后世河南省驻马店市南。平春、郎陵之间区域,在桐柏山脉、伏牛山脉交汇处,虽无险要名山,却是丘陵丛山绵延。
李通游侠出身,因趁时利,揭竿而起,据山为贼,游荡桐柏山脉、伏牛山脉之间,素为汝南大盗。
李通盘踞汝南西界时,同党又有周直、陈恭。三人之间,以陈恭为贼首。其中,周直为汝南豪民,虽与陈恭、李通合众,却又鄙视两人贼行,有类刘晔之于郑宝。然则,周直有刘晔之心,却无刘晔之能,心计意外事泄,图谋李通、陈恭不成,反被李通当庭格杀。而后,李通杀周直而并其军,与陈恭分管数千贼兵。未几,陈恭家事内乱,妻弟陈颌斩杀陈恭,而据有其军。适逢乱局,李通临危不乱,趁陈颌招抚贼兵时,突率精锐奔袭,斩杀陈颌,以祭陈恭。自此,李通成为汝南西界山贼的唯一头目,称霸群山丘陵。
萧言不讲利害,但言兵法,以此堵塞太史慈劝谏。
若论利害,太史慈还可虚言夸辞,但是萧言只论兵法,却是考校彼此将才:两人对时局看法,纵然有异,却也不可能骤然论谁胜谁负。萧言说这般打可以胜,太史慈说那般打可以胜,太史慈质问萧言为何不那般打,萧言也可顺势反问太史慈为何不这般打?
彼此又无直辖关系,若不能证明你对我错,凭什么我非要听你的?面对萧言不软不硬的婉拒,太史慈只好承认现实,落寞驻扎春谷县。
随着孙策止步芜湖,萧言解散水军,太史慈承认现实,孙策侵取芜湖之战,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建安二年九月,淮河之北有曹操蕲阳之战,长江之南有孙策芜湖之战,两大战役不约而同吸引无数军阀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