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巅峰(结局篇)第七章 一路追击(四)
我们需要的是某位将军所说过的话:“那些到过中国的狗崽子,全部杀了,以后也全部照此处理。”我们的民族中,自从董仲舒的温情脉脉之后,除了对付自己的国人用瞒、欺、压外,对待外来者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有简单明了的血性。
我们忘了,只有对敌人血淋淋的惩戒,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在我们面前颤抖,进而产生敬畏之心。唯有以暴制暴,以血还血,才有告慰我们那些死难的同胞的亡灵。
我们不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去感化我们的敌人,以体现我们的大仁大义,非但不能证明我们的大仁大义,只能证明我们的假仁假义和自欺欺人,以及内心深深的自卑和无能。除了我们自己认为自己够大仁大义之我,我们丝毫不能博得对手的一丝尊重,他们嘴角挑起的,是失败者的不屑。一个善于对敌人展现温情的民族,是不值得他们真正看重的。
北京局势稍稳,数个水泥厂的建设就在阴山脚下铺开了。来自蒙古各地和塔班陶勒盖优秀的褐煤,很轻易的便帮助我们将万年不曾改变的石山夷为了平地。
而我们的水泥路面的官道,它们出了山海关会修得稍稍窄一些。而在出了山海关的平原上,每隔几十里地,便会筑起一座可以容纳数千至数万人不等的城堡,这些城堡会象一个个楔子一般直插东北的黑土地和蒙古的哈剌和林。
第七章
一路追击(四)
北京城的数万蒙古精兵已大多去地府报到了,但这数十万的降兵却给我们的建设事业增添了一支巨在的有生力量。
沿着后世的京哈铁路和京包铁路的方向,两条两丈余宽的水泥道正缓缓地向前延伸。
未经思索,我便否决了大多数人重修和加固长城的提议。
我们会安排一些表现良好的筑路兵们及其他们的家人,据堡而居。我们会教会他们首先在城堡周围造上一片片森林,并发布命令,非经许可任何人都不允许砍伐,以防因过度开垦引起风沙。然后在林间的耕地间耕种,教会他们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作物。当他们开始在当地下根来,开始自给自足,自然会有附近的女真人、蒙古人融入他们的生活,学会他们一样的耕种和交易,在我们温情脉脉的化土归流下,他们自然会融入大中华的经济文化圈,女真不过万,过万必有杀不再存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不会再有。
因为我们确信,没有人会喜欢不断的迁徒和居无定所的日子。逐水草而居是他们不得己而为之的,当他们能够安顿下来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停下自己飘泊的脚步。
但放牧确实是对生态破坏力极大的生活方式。我似乎看到一群群心怀敬畏的牧民们,一个个心怀忐忑地从大漠深处、从森林深处走出来,围着我们的城堡,学会我们一样的耕种作息。因为我们早就颁布了命令,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做事,自然会分给他们建房和耕种的土地,他们以后不要流浪也可以养活一家老小了。当他们终于学会农耕的生活,想必他们会慢慢忘记劫掠的日子吧,因为劫掠除了给对方带去伤害之外,他们也给带自己带来麻烦和伤害。
丁伟带着近万的人马,就象粘皮糖一样缠在蒙古军的后面,时不时的冲上去打一顿闷棍,马上又掉头回来。早已疲倦不堪的蒙古将士渐渐对他们这种骚扰麻木了。好象只要自己不是到处劫掠百姓,对方也似乎没有对自己赶尽杀绝的想法,他们好象只是想将自己驱赶走,而没有余力来将他们全部剿灭。
有了水泥的应用,我们自然可以将长城修得更坚硬更牢固。但就算有了更坚硬更牢固的长城,我们以后便真的再无边患了?
历朝历代我们都在不遗余力地修筑长城,且有越来越远越来越高的趋势,但北方游牧民族从来就没有停停止了对我们的袭击和骚扰?长城或许能保得我们一时的平安,但它能保得了我们永世的太平吗?
长城在我的想法中,只应该作为一个供后人凭吊的风景,而不是束缚我个民族心智的桎窖。真正的民族大防,应该在我们中华人的手上,在我们中华儿孙的心里上,融入我们的血液;在每一次“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无情杀戮中。面对任何胆敢侵略我们的敌人,我们不需要温情脉脉的感化,让所有胆敢侵犯我们的宵小们,一旦听到我大中华的名字,便会忍不住颤抖哆嗦,根本不敢生出任何非分之想。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国之大防,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丢失了这道最重要的大防,反倒一门心思的以为,只要我们一味的忍让一味的退缩一味的赔礼道歉一味的奉送大礼,便能换得了国家的安全,殊不知,却在不小心把自己的前途都搭在里面了。
对于凶狠残暴的敌人,必须使他们受到最严厉的处罚,非如此不能让对手对我们产生敬畏之心。如果期望通过感化罪犯,让他们良心发现,是对生命和人类尊严的无知挑战,是对受害者的人格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