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巅峰(结局篇)第十一章 论道
“可我等生于这人世间,就算这个世界再怎么复杂,有些道理我们总归还是要弄个明白才好的。我们能弄清楚多少是一回事,但将我们能弄明白的的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又是另外一回事,也即做到知行合一,是为人生的大道。”
对不起了王守仁,请原谅我将你的心血剽窃到了现在。可不管是让它在现在这个时代让它面世也好,还是几百年后再经你的手来面世,您老的意思无非是想能希望对这世人有帮助是吧。
“知行合一?”几个人都不由身子一震,尤其是道明,脱口就出。
“是的,它的核心也就是几句话,意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们不要看这几句简单的话,其中包括的可是无限的人道思想,若这世上真有天道,想必亦能昭示一二。”我接着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五个人此时已经无视我的存在,反复的念着这几句词。只是看他们似懂非懂的神情,显得是苦恼不己。
而一向唯蒙元马首是瞻,并为蒙元的入侵无数次造势,认为那是因为大宋失德,从而蒙元顺应五德循环取而代之的历史潮流的伏虎山的道家门人们。但一俟蒙元溃败于大漠后,其掌门人突然莫名的暴毙了,其死因更是无人知晓。
继任者很快的派出了代表向我们表达了忠诚。并以他们曾经对忽必烈发过的同样的誓言,誓死要效忠大中华帝国,看在他们当中也是良锈不齐,或有忠义之人,我们也算是默许了他们的存在。
但如今他们看到那些洋和尚居然将教堂修到了京城之中,曾经的国之大教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因为,这可是他们自认为的自己的地头,洋人们也敢来抢生意?他们立即表达了愤怒之情。或许他们的愤怒正是我引导我们自己的宗教走向社会大众的机会之一。因此,一俟闲下来,我立即安排了他们各自派出其长老及其座下高足,和我座谈。
“只怕是各全大师自己着相了吧。”我笑吟吟地望着脸上仍是愤愤不己的道佛两家在京都的主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算是佛家的真义。几位大师既然已经跳出红尘中,不在五行中,又管人家传的什么道、念的什么经?”
已经改了佛名为了缘、了尘的两位公公以及他们的主持智见大师脸上露出了些许的羞愧之色,只有龙虎山的亲传弟子道明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诸位呕心沥血,不辞辛苦的参研各种大道,其中的艰辛,旁人不知,朕却是能体会一二的。但试问,你们诸多的同道中人,又有几个是真的同你们一样兢兢业业虚心参禅悟道的?又有几个是真的存心去普济世人的?”我不再理会他们的反复斟酌,又抛出了一个重磅。
了缘、了因首先羞愧地低下了头:“佛门本是清修之地,但无奈其中总是难免会有良锈不齐。其中不想做事,只想来佛院中好吃懒做的亦是不乏其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确实是有损我佛门的清誉。”
道明也微露出了黯然之色:“道学的思想太精深了,贫道虚心钻研几十年,仍只能说略窥门径。至于说完全参透祖师爷的思想,完全得到他老人家的衣钵传统,就贫道所知,仍无一人。但道门中难免会学得一些旁门左道,取一些我道中的皮毛杂技,以我道中人自居,做些招摇撞骗、装神弄鬼、祸害世人的人。此亦我道家之不幸也。”
“两位先不要忙着申辩。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们自己的门中有些败类。亦属正常。就算那些洋和尚,他们前来我国传教,蔫知他们的教中就没有些许败类。”顿了顿我又接着道,“其实究根溯源,其实你们的道佛两家还算是亲戚呢。”
几人此时更是不解地望着我。智见更是忍不住问道:“皇上,此话怎讲。”
“从感情上来讲,不管是自隋唐始就已经传入我国的佛教,还是我们土生土长的道家,朕都希望它们能在中华的大地上发扬光大,只是…”我略一停顿,几人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一看到我欲言又止的神态,马上又露出急切的神色,一脸期待的希望我往下讲。
“道明大师,你既然潜心修道,可知道道为何物?”我突然转向正在作聆听状的道明,道明很坚决的点了点头,看着我仍是沉思不语的样子,很快又摇了摇头。
“要说真正讲道,几位自然可以当得了朕的老师了。朕只知道一些简单明了的道,按朕的理解,道无非是天道,又由天道而及人道罢了。无论是‘存天道,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或是总让人一头雾水,说了几百个字,不知道究竟言了什么的们老子道学,应该都不外乎这几点。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外来的基督、穆斯林,我们苦苦追寻的,不都是那个虚无缈纱的天道罢了。”
这可能是他们从来不曾听到的论调,也或许是对我个皇帝和他们讲道表示足够的敬意,此时他们已经全然进入了一种潜心静听,不理窗外事物的静默状态。
“古人曾言及:‘天道迩,人道迩,非所及也’,意思是天人互不干扰。可见连上天都弄不清这人世间的事情,我们这些俗人更是连人道都只钻研得一知半解,又凭什么说自己要窥得天道,动不动就以天道来说这人世间的事情呢?”几人更是露出了不解的诧异神色,但只是出于礼貌,仍不好出声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