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巅峰(结局篇)第十二章 大国风度(上)
台湾的街上,各国的新鲜玩艺儿也很多,但那毕竟和上海这边的东西不太一样。范楚生作为范伟松的长子,又是在吕宋出生的人当中的老大,一向被众多的小弟们追捧着,心里不免有些优越感。
虽然他才十六岁,却早已出落得英雄挺拨、一表人才。走在台湾的街头,总会有不少小女孩偷偷的瞄他几眼,可不知何故,他一直对那些对他暗送秋波的女子毫无兴趣,反而一心一意的对着我那个年仅十一岁的女儿文良说:“我要等你长大了,就来娶你。你是我的,谁也不能抢走。”说得本来淘气无比的文良似乎都变了心性,开始注意起自己的仪表风度,学起小淑女来。
上海属于平原地区,又临近江海,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它非常容易的接受外来的文化和习俗。许多刚来此地的商人们,不用多久都染上了这种习气。
或许是因为没有了那道城墙的关系,他们可以没有选择的接受一切外来的东西,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或许是没有那道城墙,他们的家园没有了一道防护,他们也忘记了给自己的心房设上一道心防。
宽敞的主干道已经将主干道、生活区、行政区、商务区、工业区整齐的分布在黄浦江两岸。开埠行商的通告一贴出去,立即让许多各地的商户们蜂涌而至。只两年间,便已经形成了二三十万人的城市规模。来自去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商户们闻风而动,甚至于连刚在广州泉州等地交易完的大食、波斯、威尼斯等地的商户们都闻风而来。
虽然如此,我们仍将城市的架子拉得很大,大得让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十横十纵的主干道几乎涉及了方圆百里内的地方。
好在这个时代因为多年战乱,上海附近的人烟并不是很多,我们花费了很少的土地便将这片土地收归国有,并设立了专门的国家土地储备局,既然现在用不上,不妨返租给农民们耕种,但所有权归土地储备局所有,一旦经济的发展需要用到这些地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的就能将这些土地变成民居和工业区、道路、商业中心。不需要强拆也不需要花费巨大。
第十二章大国气度(上)
范楚生闯下了大祸了。
范楚生继承了乃父范伟松的坚韧和血性,但他那张略似其父般憨厚和方正的脸,却有一些与其父不一样的张扬。虽然他才十六岁,他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不少追随者,其中就有我那仅仅十岁的儿子济民。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中京的城市框架已经初成形,连通长江、武昌、龙兴各地的水泥路也已经基本铺通。
远离主干道的城市生活区和行政区也已经初具雏形,虽然宽阔的马路让步行者需要绕行数分钟才能到达对面,但他们一来这里,便很快的喜欢上了这里。依山而建的生活区,掩映在苍山绿水之间,一座座的大山,都成为了所有居民们的天然私家公园。
这不是我的独创,美国人的土地是私有的,他们修建高速公路的时候,提前五十年就预留了未来发展的空间,所以时隔几十年之后,他们能够轻松的将公路拓宽。所以说,规划其实考验的不仅仅是专业水平,更多的还是设计者的良知和责任心。
但国家土地储备局绝对不会成为领导们的提款机,土地出让的收入,将按比例分作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多个基金账户,而且取得土地的途径唯有一条,竞标,谁也休想黑箱*作。
经过我们多年的女权改革,如今女人们外出做工经营,抛头露面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但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上海的女子很快就学会了西方女子们的穿着习惯,她们经常会穿着裸露双肩以及后背一大块雪肌肤的丝质长裙,无比招摇地走过那些西方商人的眼前,或者不时抛上几个媚眼,但看到人家上前调笑,又会故作矜持的闪开。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人不一定是那些风尘女子,她们当中,不乏许多商家大户的妻女们。
上海开埠给各方的商家们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自命清高的圣人子弟们自是不屑于来到这满地铜臭的地方,虽然有些商家亦对这些有伤风化的事情提出了异议,并告诫自己的家人要自重,但整日忙碌的生意往来往往让他们顾此失彼。
范楚生毕竟是少年心性,一挨船只靠岸,便被这一边是灯红酒绿、商贾云集的闹市,一边是热闹非凡的工地吸引去了。趁着文顺娘、陆蓉等人正在安排采购的空当,自己一个人就上了街。
而林荫道那些微露出牌匾让他们惊觉,原来购物也可以逛花园般的闲逛中进行。布置在树旁的用木板做成的垃圾筒,会在当天清早便将当日的垃圾运走,经简单分练后便被入农中山作为肥料。而依林荫道而建的高达三四尺的下水道,亦可将各种生活废水汇集到一处,经处理后流入农田灌溉。在这座城市里,一边教导孩子们读书识字,一边听着鸟儿在耳朵边鸣叫歌唱,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方志远的那位夫人,虽然已经逐渐淡出军界,但仍在后勤部门服务,她还是上校的军衔,此刻作为中京都建设的军方供需代表,眼见工程初见雏形,挨不过思念儿女的苦,匆匆回了一趟台湾将儿女们接了过来。其间只略略向众人提了一句,陆蓉、周雪、顺娘等一干女将便再也坐不住了。马上收拾了行李物品,带领各自的家人,一共租了两艘海船,沿海岸一线,望长江口而来。
更主要的是,随着北方的局势的稳定,我们已经逐步将国务院的各个部门移至中京都。我和范伟松都先后搬了过来。按陆蓉的说法是,这里以后可是我们的家了,一家人要天天住在一起,才象一家人的样子。
他们的船队很快便在上海登了陆。
严格地说来,两年前的上海,仍不能算一座城市。因为除了那三条长不过两里的街道,以及七八千的常住人口,甚至还不如许多大一点的集镇。更甚的是,它因为连一座城墙都没有。但因为我们从后世带来的经验,也因为此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们将此地僻了出来,独立于江浙之外,成立了东京都,我们也想利用这座新生的城市告诉后人,让那些曾经创造无比艳羡人的速度的城市跟我们学学,如何在一张白纸上规划一座新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