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灾患终了 诏回返京
王庸这招的精彩之处在于他的行动事先没有一点风声,在突如其来的行动之下,漏网之鱼乃是极少数。
这次的突击行动之下,重新造籍十五万余册。经过检索,发现新籍五万余册,其中广安三万册。地方豪门看似损失惨重,但实际的情况居然是地方豪门居然是主动配合的。甚至在有的地方人手短缺的情况下,地方豪门还派出家奴帮助官府维持秩序。实在是奇怪的现象。
外场人看不出门道,但豪门大家却是心里有数。他们对于王庸丝毫没有仇恨,反倒是积极响应。为什么呢?这次他们出卖的家奴大多是只能吃白饭的老弱。这些累赘,先前是自己养,今后是朝廷和官府养。白白为自己省下一大笔粮食,何乐而不为?
黄承来到广安只两日,就彻底把陇州卫的哗变迅速平息。其中没有动一点干戈,没有流一丝血。真可谓皆大欢喜的结局。
眼见陇州卫事宜平复,黄承便开始着手返回青州的事宜。
广安郡,当商馥见到归来的江平,并且看到黄承托他带回的书信。商馥吃惊不小:黄承进展神速啊!本官只是在广安睡了一个夜晚,事情就摆平了?这让本官情何以堪!
但话又说回来,事情早日结束,青州军力捉襟见肘的局面就能早日结束,自己也能早日返回青州。如此说来,这黄承办事迅速果断,倒是我辈之福,堪称能吏啊!
再来说黄承,只两日就解决了陇州军『乱』。但他并没有亲往广安郡解决和此次动『乱』有关的豪门问题。黄承是这么和秦同解释的:广安乃至整个青州的豪门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不得不解决但又真的棘手。那么为之奈何呢?交给王庸!既然他接手了,我们就不要冒头,不去理会。否则到时候就怕王庸倒打一耙,反倒赖到我们身上。王庸要是办的好了,则得罪了豪门。要是办的不好。哼哼,小心本官的小鞋!
秦同看到黄承还有这么“阴暗”的一面,不由得打了个哆嗦。心说道大人越来也坏了。但是对于黄承的做法,他是完全赞成的。这是现下最合算也最理『性』的解决方法。
唉,可惜他们满脑子的算计阴谋早就被王庸的太极手化为无形。两个年轻人虽是机敏警觉,但官场的经历还是欠些火候。想他王庸在朝廷隐忍二十余载而不发,须得是何等的工于心计!这里的差距需要时间来慢慢弥补。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黄承和商馥终于返回青州了。在他们返回青州的同时,王庸的流民造册的工作也是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几乎实在一夜之间,青州,合度,广安,平阳四郡三十七县的守军都被调到了流民的赈济点。流民们起先还不知道官府的具体安排,依旧如常领取赈济。只是再那日的赈济中所有的流民在领取物资之前,被一群大兵迅速围上。然后当地官员胥吏对着流民挨个检查民籍。对于民籍遗落或是忘记携带的人,官吏们也不为难。没事,咱现给你做。当即就给你登记造册,重新入籍。
对于重复登记的问题,王庸也是有着自己方法。首先在青州各地招揽识字的闲散人员,将原有的民籍册按档归类。所有新增民籍一律进行检索。若是检索到重复民籍,则在名册上划去。要是在原档案里检索不到,则说明这是先前逃避赋税,附庸豪门的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