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篇 炼狱4
“你猜对了,”徐医生闻了闻自己的衣服,“我是医生。”忽然,徐医生从躺椅上坐起来,盯着梅子看了半天,“你能告诉我,你姓什么吗?”
“可以呀。”梅子笑着说,“不过,你得告诉我为什么?”
“你很像一个人,我的一个熟人。”徐医生说,“不过,他现在出去了。”
“我觉得你不应该在这里。”
“不在这里,我会饿死的!”梅子笑笑。
这类事情,梅子遇到过很多。有的家长老是喜欢批评孩子,梅子对此很不以为然。“好话谁都愿意听,坏话谁都不愿意听。大人也不例外。你们在单位受到领导的表扬,脸上表现无所谓,心里不知道有多美!如果听到批评,你在试试?何况是孩子?再说,孩子刚学走路时,是不是常摔跤?那时,家长为什么不批评,反而鼓励。长大一点儿了,犯了错,又是打又是罚的。为什么不像小时候一样,多些鼓励呢?孩子是在鼓励中长大的,批评只会让孩子越错越远!”这是梅子的高论。在和客人闲聊的过程中,只要听到打孩子什么的,梅子总会说这些。这些,也让客人对梅子另眼相看,“这个洗脚女不简单。”
(三十七)
梅子就是这样,为她的客人服务。除了洗脚和按摩,只要她的能力所及,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她帮助别人,不图什么,也不是为了回报。她总认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不管她帮的人是谁,那怕是曾经做过对不起她的事的人。
“他高兴了,而你又是和他在一起上网。这样,你们交流起来会很方便。你可以了解他的想法,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他。或许他会听你的。”
“能行吗?”
“反正,你打他罚他都没用,不妨试试。”梅子补充说,“还要注意,表扬是主要的,不是批评。棍棒之下,不一定都出孝子。”
“你有孩子吗?”
“你说呢?”梅子没有正面回答,她又转移了对象,“对你的儿子,你不要指望一下子全部戒掉。那是一种网瘾。要慢慢来,先让他缩短每天上网的时间。然后,在图其他。”
在一天的晚上,梅子接待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她的“熟人”,原来的属下,徐立达医生。“先生,我可以为你服务吗?”梅子程式化地征求意见。
“当然。”徐医生看了看梅子,没有在说什么。
“你是一个医生。”梅子为他洗脚时说。
“你怎么知道?”徐医生诧异。
“你身上有葯味。”梅子撒谎,“医院里的那种味。”
过了几天,那个人又来了。他向梅子谈了自己试验的结果。他说,第一次他到网吧找到儿子,没有打他。而是,坐下来,让儿子教他聊天。儿子很高兴,帮他申请了一个QQ号,还为他起了个可爱的网络名字。玩了两个小时,他说,“我们可以回家了吗?”他儿子痛快地答应了。
“洗洗睡吧,明天还要上学。”父子俩一起回家。到家了,他这么说。“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儿子突然来到我的面前,说,爸,你还是打我一顿吧!”儿子的举动让他大出意外。
“这事很简单。”梅子说,“他犯错了,你每次都对他进行了惩罚。这样,他的心理是平衡的。而这次,你不但没罚他,还和他一起玩。这让他的心理不平衡,他感觉到自己欠你了。所以才这样。你让他有亏欠感,主动权就在你手里。”
“我能和你握个手吗?”客人这样要求。
“为什么?”梅子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