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战争
新浪网的发展基于一整套非常开放的制度,是一批非常有理性的年轻人在进行很好的组织管理协调下成长起来的,现在正在积蓄能量,真正的能量还没有爆发出来。每个人都知道美国有一个比尔·盖茨,如果中国能有这么一个机会,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我们完全可以期待自己的行业英雄。同样,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政府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开明的政策出台,只须强调企业要遵守政府和国家法律,人们会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新浪网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另一方面,新浪网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决战的状态,在决战的前夜,能保持激情,就会在各个领域爆发出它巨大的能量。新浪希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并且建设一种非常透明、开放的企业体制,新浪网不靠一个人建立,王志东的最大魅力在于他能使公司的信心渗透到和他共同工作的人群。即使王志东今天不做CEO,新浪网照样能有效、积极地运转,这正是王志东聪明的也是最有能力之处,他能给投资者以强大的信心,给用户以信心,我看不出将来这样的公司有什么样的理由不成功?
主持这项工作的恰巧就是当初介绍我进研究所的人,此时他已经是国家计算机局的副总工程师,知道我在这方面的能力不错,软件、硬件都涉猎过,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我能做,也没有别的条件,就是得让我去挑头。因为我当时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当头可能是出路,工资、职称都能往上升一点。就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落到我头上,2月份落实,3月底做方案汇报,4月份把计算机要到手里,加上分给我的四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就开始玩命干,那个时候年轻身体好,觉得玩命干也没有什么问题,3、4个月后我就把这个东西给做了出来。其实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以后的日子就好过了。
大起大落
从那之后,我的人生就发生了很大的转折,然后就是频繁地出国,继续研究更大规模的汉字系统。到了1985年的时候,我主持研制的“长城0520CH”面世,一时间,我在计算机界的声誉鹊起,而就在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年底时,领导认为,单位已经有了若干个海外回来的硕士、博士,而我只是一个工农兵学员,开始不允许我去做设计工作,我不得不从第一线退下来。
这件事给我极大的刺激。在那样一种体制下,如果你做第一,不能做得太辉煌,因为你做得太辉煌的时候就会出问题。那时,我每一次从海外回来,早就有许多人在等你讲最新的思想、技术和发展规划,所有的领导都在问你项目应该怎样进行下去,而我们当时设计的机器确实挺先进的。我真的是做到了顶峰,人人都称赞。我不认为有什么不能做的。
不让我做系统,那我就写软件好了。在计算机界,当时一些人都是从写软件转为系统设计,而我却是从搞系统设计转为搞软件,想起来真是好笑。到后来我实在呆不下去了,离开了这个单位。接着我就跟朋友一起做公司,做系统设计,也做排版软件。2年之后,公司买了大楼,光汽车就有20多辆汽车,公司初始投资只有An万,但到后来帐面上的资金已经有上千万。这时问题又出现了。领导开始派了一个人来管我们,结果没想到这个人后来携带公款出走,我却成了替罪羊。这四比在长城还惨,在长城时不过是不让做,还没到撤职查办,这回,从党支部副书记、董事、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我那么多职务,一张纸下来全部撤干净。这十年里,我一会儿是时代的宠儿,一会儿又被狠狠摔在地下。
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我重新回到原先工作过的工厂做技术员,一做就是3年,因为毕竟是大学毕业生,我开始做一些技术工作。后来我和远在北京的女朋友谈恋爱,她家里也非常坎坷,文革中遭遇比我要更可怕,我们想调回北京成立家庭,因为那是我们小时候成长的地方。
l979年我通过对调终于又回到北京,前提是对调之后,我从技术员被降为了工人,在一家工厂当焊接工。回北京后我的周围全都是女工,当时国家开始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女工都已结婚生子,上班全是聊怎样变着法子再生一个孩子,我每天真是烦透了。……虽然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又和爱人团聚,但是一想到自己还是没有出路,不知道何时才能改变这一切。
3个月学会外界初
当时我的大哥在北京一家研究所工作,知道我这一情况后,把我介绍到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他的同学在那里当课题组长。同学说,所里搞微型计算机的研究组正缺人呢,你弟弟会吗?为了混一口饭吃,我就满口答应什么都会。面试时他们问我会什么,我说我会计算机,尽管我在此之前连计算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挣点钱,厂里一个月给我发36块钱,生活非常窘迫,加上结了婚马上就要生孩子,雇一个保姆每个月就要对块钱。日子真难。研究室主任给了我3本书让我先看看再说。
忘年之交
后来我才发现自己一直是技术出身,办公司对我实在是太难了,就在这时候我碰到了王志东。在此之前,1990年我主持一个全国性的wndow技术讨论会时,会上第一次遇到王志东,他还只是个非常年轻的学生,拿着他的作品BDwn来参加会议。我发现这个小伙子很不错,也羡慕他这么年轻,又有很好的机会,想到自己那么晚才进入计算机领域,而且10多年来遭受到那么大的打击,心想这个小伙子千万要给他捧一捧,千万别让他找一个老头来压着,就在那个会上狠狠捧了他一下,让他发言,给他长时间的讨论,一直在推他。
到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碰到他,恰巧这时四通找到我,希望我做公司的高级顾问,后来又劝说我当它们的总工程师,恰巧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办人王杰的父亲是我的老上级,也使劲劝说,最后我扭不过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我对王志东说:你也来,咱们搞一笔投资办个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四通立方。
平等、透明与机会
某种意义上,现在的互联网给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我有生以来以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个平等的机会——有无穷无尽的事情等待着人们去做,无穷无尽的机会提供给人们去选择,你甚至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行业,锁定目标,只要执着地去做,就有成功的机会,我真为今天的年青人感到高兴,能赶上这样一个尾巴,我自己也感到幸运。
人都活到这个份上,有了这么一个机会,那还不拼命。三个月里,这三本书的每一页都不知道翻了多少遍。三个月后,室主任问我觉得怎么样?我说很好啊。对方感到惊讶,就问,怎么个好法?我说,现在你让我做什么都没问题。他就马上拿了一台进口的单板机,说这台机器功能太弱,你改装一下。我花了半个月,把机器改装好,测试证明,改装后机器功能已经变得非常强,这台计算机也成了最抢手的奇货,被很多科研人员拿去用。后来有一天室主任说:小严,你当时胆子可真大,我们全所就这一台,可能全国也就是这么一台像样的机器,改不好你就惨了。
我心想,我做过焊工,也当过调试工,当然敢干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刚进所里,想表现一下自己。就这样,很快地我就被安排到研究组,而我所谓计算机出身,也就是这样从最基础、最原始的常识开始,在没人教导的情况下,全靠自己领悟。我的生活也就由此出现了转机。至今有人说我是工人出身,在知识分子堆里混不容易。这话也对。我这个农民加工人很快就作出了让知识分子也目瞪口呆的成就,现在想起来也挺开心的。
机会
到1982年,我第一次做纯软件,觉得软件这个东西对我来说非常合适。它的思维方式、判断方式和逻辑方法,与我个人对待事物的方法非常相似。1983年我评上了助理工程师,工资每个月55块钱,前景依旧黯淡,生活也没有大的改善,正在发愁的的时候,来了一个机会。
当时全国开计算机工作会议在酒仙桥召开,会上确认将IT作为国内研制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会议提出应该开发中文系统,但没有一家单位愿意出面接受这个工作。正好我们研究室有一位同事参加这个会议,回来跟我聊天时说起这件事,问我能不能做。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灵机一动,只是觉得这对我个人是个机会,就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