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瓦尔什,那该死的狗杂种。布莱泽真希望公寓方面会因为失职而将这该死的杂种开除了。至于现在嘛——
现在他只能去碰碰运气。也许他可以顺利地将车开回家。如果他将车丢在那里,情况可能会糟糕得多。车上到处都是他的指纹——也就是乔治所说的“印签”。也许警方已经掌握了车牌号;也许瓦尔什将车牌号抄了下来。他慢慢将这一点仔细想了想,然后认定瓦尔什没有将车牌号抄下来。大概没有。可警方仍然知道是辆福特车,而且是蓝色的……当然它原先是绿色的,那是在他油漆之前。或许情况会因此变得不一样,或许会没事,或许会有事,很难说。
他小心谨慎地走近停车场,然后左顾右盼地偷偷向他的车走去,但他没有看到警察,停车场的门卫在看报。这就好。布莱泽上了车,发动起来,等待着警察从一百个躲藏的地方突然降临。一个也没有。他开车出去时,门卫将压在挡风玻璃雨刷下的黄卡收了回去,连看都没有看他一眼。
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绑架婴儿的歹徒
诺尔玛·杰拉德因头部受伤而死
《晚间快报》独家报道詹姆斯·T.米尔斯
《晚间快报》独家报道,本版刊登的就是杰拉德婴儿绑架案中驾车逃走的男子的画像,制造这起绑架案的可能只有该男子一人。画像为波特兰警察局绘画专家约翰·布莱克根据莫顿·瓦尔什的描述所绘。莫顿·瓦尔什是距杰拉德家四百米外橡树公寓大楼的夜间门卫。
瓦尔什今天早些时候告诉波特兰警方和卡斯特尔县警长,嫌疑人说他来见约瑟夫·卡尔顿,而这名字显然子虚乌有。绑架婴儿的嫌疑人驾驶着一辆蓝色福特轿车,瓦尔什说汽车的后面有个梯子。瓦尔什作为目击证人已被警方扣押,警方正在调查他为什么没有更加详细地询问驾车人来访的目的,尤其是在那么晚的时候(大约凌晨两点)。
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连气温也高了一点。由于连续一周气温低于零下十度,现在气温突然上升到零下三四度后,那种感觉简直像热浪迎面扑来。可是阳光并没有给布莱泽带来快乐心情,沿着偏僻道路驱车去波特兰也无法让他的心情好转起来。把孩子托付给乔治他还真有些不放心。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可他就是不放心。怎么说呢,因为乔治已经成了他的一部分,无论他去什么地方,不仅自己全身心都会带走,还会带上乔治那部分。难道这没有道理吗?
布莱泽觉得这很有道理。
然后,他开始担心壁炉。万一房子烧塌下来怎么办?
脑海里一旦有了这恐怖的一幕,就怎么也挥之不去。他特意往壁炉里多添了一些木柴,免得小约瑟夫把毯子蹬开后着凉。但如果壁炉的火太大,就会把烟囱点着。火星会从烟囱里冒出来,落到屋顶上。大多数火星当然会熄灭,可万一有颗火星落到某块干燥的木瓦上,将它点着,火苗再蔓延到木瓦下面干燥的护板上,烈焰就会迅速烧过房梁。孩子开始哭闹,鼻子里的烟雾越来越浓……
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将偷来的福特车开到了时速一百一十多公里,忙慢慢松开脚下的油门。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
一位与调查有密切关联的人士暗示,约瑟夫·卡尔顿的“神秘公寓”可能与集团犯罪有牵连,这使人不由得联想到这起婴儿绑架案可能是一起精心策划的“阴谋”。目前已经赶到现场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和地方警察都不愿就这种可能性发表看法。
虽然受害家庭目前还没有接到索要赎金的信件或电话,但警方已经掌握了一些其他线索。其中一名绑匪疑似在作案现场留下了血迹,可能是他在翻越橡树公寓停车场的铁丝网篱笆时身体割破后留下的。约翰·D.凯拉赫警长说这是“往最终处死这个人或这个团伙的绞索上增添了一股纤维”。
另外,被绑架的男孩的曾姑婆诺尔玛·杰拉德在缅因州中心医院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死亡,医生们本想通过这个手术减轻她颅内的压力(下接第二页第五栏)
布莱泽翻到第二页,但这里没有多少内容。警方即便已经掌握了其他线索也不会透露的。报纸上登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发生绑架案的宅子”,另一张是“绑匪进入的地方”。报纸上还有一个小方框,里面写着“婴儿父亲对绑架者的请求,见第六页”。布莱泽没有翻看报纸的第六页。他只要一看书或者读报,就会没有时间概念,而现在时间已经绝对不允许他再看报纸后面的内容。他已经出来得太久了,回家至少还需要四十五分钟,而且——
而且这辆车是偷来的。
他把车停在卡斯科街的停车场,给了停车场管理员两块钱,然后就进了沃尔格林商店。他拿了一份《晚间快报》,然后走到冷饮机旁摆放平装书的架子前,上面有许多西部小说、哥特式小说、悬疑小说和科幻小说。最后,他在最下面的架子上发现了一本厚书,封面上有一个婴儿在笑,头发还没有长出来。他立刻就看懂了,因为上面没有他不认识的字。《婴幼儿大全》。封底还有一张照片,中间是个衣冠楚楚的老头,四周围着一群孩子。书大概就是这家伙写的。
他付了钱,边向门口走去边打开报纸。走到外面的人行道上时,他突然站住脚,惊讶得张开了嘴巴。
报纸头版上有他的一张画像。
不是他的照片,而是警察画的模拟像,就是那种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画出来的图像。这让他松了口气。图像画得不好,连他额头上的凹坑都没有画出来,眼睛的形状不对,嘴唇厚得离奇。但画像仍然像他。
这么说,那老太太苏醒过来了,但文章的副标题立刻打消了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