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游士消亡与秦制回归
秦制的回归是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实现的,它的回归带给西汉百姓的影响可以参考汉宣帝时的御史大夫萧望之劝谏皇帝的一段话。萧望之说:我从前有一个下属叫作徐宫,他的老家在东莱,靠近海边。据他讲,往年朝廷一增加海租,海鱼就不出现了,当地的长老还说:“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a id="ch2-back" href="#ch2">(2)</a>说的是汉武帝时,朝廷垄断海场,搞起了官营捕鱼,结果鱼都消失了。后来恢复民营,允许百姓自行捕鱼,鱼才再次出现。
<a id="ch23" href="#ch23-back">(23)</a>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87—3188页。
“白马之盟”是一种对秦制的偏离,因为它没有能够形成稳固的皇帝—贵族—平民(农奴)式的封建体制。皇权天然追求一家独大,军功列侯与诸侯王未能成功制约皇权扩张的野心。汉文帝运作“列侯就国”,迫使在长安无职务的军功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不再允许他们长久地驻留长安,极大地削弱了军功集团对长安政治的影响力,使他们再无力串联,发动类似“诛吕安刘”的政变。<a id="ch1-back" href="#ch1">(1)</a>再之后,汉景帝在所谓的“七国之乱”中取得胜利,王国势力自此衰微。
张良的话既点明了汉立国的基础是游士(游侠),也道出了以游士为立国基础的严重弊端:游士是依附于诸侯的流动资源,其流动性与自主性,与君主集权体制天然对立。
<a id="ch18" href="#ch18-back">(18)</a> 班固:《汉书·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4页。
但张良认为这是个馊主意。他提醒刘邦:“天下游士抛妻弃子,背井离乡,跟从陛下,无不日夜盼望胜利后能获得尺寸之地的分封。陛下今天扶立六国后裔,游士明天就会一哄而散,各归旧主。陛下还依靠谁去夺取天下?”<a id="ch3-back" href="#ch3">(3)</a>
<a id="ch19" href="#ch19-back">(19)</a> 班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93页。
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争霸正在要紧关头,谋士郦食其给刘邦出了个主意。他说,秦朝残忍无道,伐灭六国,使六国后人无立锥之地。陛下如能够复兴六国,扶立其后人,他们必感念陛下的仁义,愿做陛下的臣子,誓死效命。
皇权不会喜欢诸侯有这样的想法。汉武帝诛杀游侠郭解,正是为了杀鸡儆猴。但仅凭杀戮无济于事,《史记》中说,郭解被杀之后,仍然“为侠者极众”。其中,“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临淮兒长卿,东阳田君孺,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道赵他、羽公子,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间者耳”。<a id="ch5-back" href="#ch5">(5)</a>不难推想,在郭解被武帝诛杀之前,汉帝国的游士(侠)之风是何等繁盛。
<a id="ch13" href="#ch13-back">(13)</a> 明堂的政治意义,见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二),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2—31页。
显然,邹阳不承认景帝与朝廷的权威。他游说梁孝王信士、养士、用士,以成为“五伯”“三王”,这正是朝廷与诸侯王政治博弈的体现。
<a id="ch14" href="#ch14-back">(14)</a>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59页。
邹阳说:若梁孝王能采纳战国的齐国、秦国的王霸之道,远离宋国、鲁国的文儒之训,则“五伯”(春秋时期的五个诸侯之长)之流不值一提,上古“三王”的伟业也不难达成。
<a id="ch20" href="#ch20-back">(20)</a>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81页。
<a id="sec001"></a>一、遍地皆是失业游士
<a id="ch21" href="#ch21-back">(21)</a> 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83页。
鱼当然不会凭空从海里消失。让海鱼消失的是秦制皇权“莫非王土”的贪婪和“无远弗届”的迷信。而为了实现其贪婪与迷信,变“白马之盟”的有限皇权为秦始皇的无限皇权,汉武帝必须彻底抛弃军功列侯,重塑官僚集团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
<a id="ch22" href="#ch22-back">(22)</a> 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93页。
<a id="ch15" href="#ch15-back">(15)</a> 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2页。
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义,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称,三王易为也。<a id="ch4-back" href="#ch4">(4)</a>
<a id="ch16" href="#ch16-back">(16)</a> 班固:《汉书·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89页。
景帝时代,游士之风仍遍及汉帝国的方方面面。游士的心中没有君臣之道,朝廷对他们而言不存在什么神圣性。齐地游士邹阳就是典型的例子。客游位于中原的梁国时,邹阳遭谗言下狱,他在狱中写给梁孝王的书信很直接地道出了他的游士心态:
<a id="ch17" href="#ch17-back">(17)</a> 班固:《汉书·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