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下归心与天人共弃
周公以来,未有(安)汉公之懿也,勤劳则过于阿衡。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其庶矣乎!辟雍以本之,校学以教之,礼乐以容之,舆服以表之。复其井、刑,勉人役,唐矣夫。<a id="ch9-back" href="#ch9">(9)</a>
新莽政权存在的十五年里,王莽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具体包括:
<a id="ch14" href="#ch14-back">(14)</a> 班固:《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06—3507页。
<a id="sec002"></a>二、改革诱发土崩瓦解
<a id="ch15" href="#ch15-back">(15)</a> 《汉书·食货志下》载鲁匡之言:“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故《诗》曰‘无酒酤我’,而《论语》曰‘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夫《诗》据承平之世,酒酤在官,和旨便人,可以相御也。《论语》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是以疑而弗食。今绝天下之酒,则无以行礼相养;放而亡限,则费财伤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2页。
一支由“五威将”领导的宣传队伍迅速组织了起来,被派往了新朝的各个角落。他们的任务是宣传王莽做皇帝是如何的天命所归,如何的无可推辞。
5.官名、地名改革。在王莽看来,一个伟大的盛世必须要配以众多伟大的名称,才能名副其实。而那些伟大的名称包括官职名称和地理名称,都存在于《周礼》《礼记》等古代圣贤的名著里。王莽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光怪陆离的官职名称和地理名称从古籍中翻查出来,古籍中找不到的,则以吉利的政治寓意为第一位。比如将琅玡郡改名“填夷郡”、陇西郡改名“厌戎郡”、天水郡改为“填戎郡”、雁门郡改为“填狄郡”、代郡改为“厌狄郡”、诸暨县改为“疏虏县”、黟县改为“愬虏县”、武都县改为“循虏县”……<a id="ch16-back" href="#ch16">(16)</a>
<a id="ch9" href="#ch9-back">(9)</a> 扬雄:《扬子法言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4.盐、铁、布帛等商品生产、销售的国有化,其理论依据依然是儒家经典著作。比如,新莽的羲和(大司农)鲁匡主张国家控制酿酒业的理由有二:第一,据《诗经》记载,太平年代酿酒业是控制在官府手里的。孔子说过,衰乱之世酿酒业才操纵在百姓手里。第二,酒水官营才有质量保证,放开民营一定会造成质量低劣。<a id="ch15-back" href="#ch15">(15)</a>这两条理由,一是硬凑教条,二是想当然的胡说八道。
<a id="ch10" href="#ch10-back">(10)</a> 班固:《汉书·王莽传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27页。
3.改革币制。王莽的货币改革算的不是经济账,而是政治账。政治账有两笔,第一笔见于王莽的诏书:我当年为了挽救大汉,而推出以刀币取代圆钱的币制改革。然而如今刘汉已亡,天命在我。“刘”(繁体字为“劉”)乃卯、金、刀的组合,所以金刀钱已经不符合天意和民心,应该彻底废除。<a id="ch13-back" href="#ch13">(13)</a>第二笔见于某个不知姓名之人的上书,说什么“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易之,民以故贫”<a id="ch14-back" href="#ch14">(14)</a>——放弃贝壳,改用铜钱是百姓贫困的根源,这番谬论还得到了大臣师丹的认同。对王莽来说,铜钱是不是导致百姓贫困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定周公时代使用的钱币就是龟、贝,而自己要做的正是当代周公。所以,龟、贝在退出货币系统数百年之后,再次在新莽时代粉墨登场。
<a id="ch16" href="#ch16-back">(16)</a> 邢艺、李建雄:《地名改易所见王莽时期的民族问题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所以,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公元8年腊月,王莽在一片欢呼声中被拥上了帝位。新莽取代了汉,长安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没人在意王莽受禅前夕的那些弄虚作假(比如盲流哀章伪造了受禅天命),那些都是无足轻重的细节。重要的是,上古的禅让终于重现,一个“内圣外王”的领袖终于诞生,一个有别于“以霸王道杂之”的时代即将到来。
<a id="ch17" href="#ch17-back">(17)</a> 王家范:《权力背景下“土地兼并”辨》,见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26页。
在扬雄的眼里,王莽是周公之后当之无愧的“圣人”。他勤于政务,建辟雍、立学校、制礼乐、定舆服,恢复井田和象刑,引导汉帝国走向中兴,实在是堪比尧、舜的伟大人物。这些话大概率是扬雄的肺腑之言,因为扬雄不是一个谄媚之人,也因为同时代的其他儒生,比如治《春秋》的权威左咸、治《诗》的权威满昌、治《易》的权威国由、治《书》的权威唐昌、治《礼》的权威陈咸、治《乐》的权威崔发也都对王莽有过相似的认同。<a id="ch10-back" href="#ch10">(10)</a>
<a id="ch18" href="#ch18-back">(18)</a> 李调元:《卖田说》,见李调元:《童山文集》卷十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a id="ch11" href="#ch11-back">(11)</a> 《汉书·王莽传中》载王莽的诏书:“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10—4111页。
2.释放奴婢。作为一种私有财产,奴婢的数量在西汉极为庞大,共约有官、私奴婢230万之多(西汉末年的数字可能要更高一些),其中绝大多数是私奴婢(汉元帝时朝廷有“诸官奴婢十万余人”)。对一个约有5800多万编户人口的国家而言,这个比例其实是很高的,会严重影响到朝廷征收税赋、徭役与兵役的体量。<a id="ch12-back" href="#ch12">(12)</a>
<a id="ch12" href="#ch12-back">(12)</a> 尚新丽:《西汉人口数量变化的社会因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恢复井田制。王莽在诏书中写道:天下田地全部更名为王田,不得买卖。家中男丁不足八人、田地超过一井者,多余的田地须分给九族、邻里和乡党。以前没有田地的按制度去领取田地。有敢于非议井田制、惑乱群众者,参照舜帝当年的成例,抓起来流放四夷。<a id="ch11-back" href="#ch11">(11)</a>
<a id="ch13" href="#ch13-back">(13)</a> 《汉书·王莽传中》载王莽的诏书:“予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几以济之……赤世计尽,终不可强济。皇天明威,黄德当兴,隆显大命,属予以天下。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劉)’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