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六章 天下归心与天人共弃

第六章 天下归心与天人共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a id="ch24" href="#ch24-back">(24)</a> 班固:《汉书·王莽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66页。

此时的王莽是执掌“宰衡”大权的安汉公,权力已至巅峰。九锡之赏的有无并不影响他对汉帝国的实际控制,但王莽没有拒绝九锡之赏,因为这是《周礼》记载的终极荣誉,只有周公这样的伟大人物才有资格得到。成为当代周公对王莽而言意义非凡。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王莽在一场盛大的仪式上接受了传说中的九锡之赏,无人知晓仪式是否合规,因为六百多年前的礼仪规矩早已失传。

<a id="ch25" href="#ch25-back">(25)</a> 范晔:《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6页。

堆积如山的抗议信将年幼的汉平帝吓坏了。王莽继续表演,再次拒绝了“百姓”的要求。“百姓”的情绪配合着他的拒绝,随之达到了高潮。他们要求朝廷直接将王莽认证为当代周公。以富平侯张纯为首的公卿大臣、士大夫、博士、议郎等高级知识分子,共计九百零二人,浩浩荡荡前往皇宫请愿,要求对“功过伊、周”的王莽速速执行九锡之赏,意即赐予王莽介于皇帝与诸侯王之间的崇高地位。<a id="ch5-back" href="#ch5">(5)</a>

<a id="ch26" href="#ch26-back">(26)</a> 班固:《汉书·王莽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70页。

<a id="ch19" href="#ch19-back">(19)</a>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81页。

扬雄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患有严重口吃的大学者在40岁那年离开蜀地,来到京城。他没有任何背景,历经三朝,仍是个小小的黄门侍郎,多年来清心寡欲,埋头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元始四年,蜀中的一位大富豪听说扬雄正在撰写新著《法言》,带上十万钱来到长安,希望能够在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与事迹,却被扬雄拒绝。<a id="ch8-back" href="#ch8">(8)</a>这样耿直的扬雄却在《法言》一书中为王莽留下了一段极尽歌颂之能事的文字:

<a id="ch20" href="#ch20-back">(20)</a>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35页。

如此种种,让诸多对“以霸王道杂之”的汉帝国心存不满的儒生热血沸腾。

<a id="ch21" href="#ch21-back">(21)</a>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43页。

王莽的举措高度契合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所以,只要王莽稍加运作,长安城内就出现了对朝廷汹涌澎湃的批评。元始五年(公元5年)正月,未央宫里堆满了来自“民间”的抗议信。写信者既有支持王莽的“普通百姓”,也有许多王公、列侯与刘氏宗亲。写信的缘由是王莽推辞了朝廷奖赏的田地,引发了“百姓”的极度不满,他们批评王莽的作风太过谦让,又批评朝廷对王莽的赏赐太过迟缓、太过微薄。史载,“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a id="ch4-back" href="#ch4">(4)</a>

<a id="ch27" href="#ch27-back">(27)</a> 班固:《汉书·王莽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87—4188页。

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奏请重修了明堂、辟雍和灵台等礼仪性建筑。明堂、辟雍和灵台是存在于儒家经典中的建筑。明堂是上古帝王宣扬政教的所在,辟雍是上古帝王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灵台是上古的天文台,是天子直接与上天交流的地方。这些缥缈的礼仪性建筑是上古时代圣人的标志。大约同期,王莽还奏请为长安城的儒生修筑了舒适的高级住宅和用来聚会、发表演说的广场。他还在太学恢复了《乐经》,增加了博士的名额,征召天下学者前往长安参与重制礼乐……<a id="ch3-back" href="#ch3">(3)</a>

<a id="ch28" href="#ch28-back">(28)</a> 班固:《汉书·王莽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90页。

汉哀帝去世后,太皇太后王政君第一时间移驾未央宫,部署王氏子弟控制朝廷中枢,急派使者召王莽入宫,掌控兵权。属于王莽的表演时代就此全面开启。

根据天人感应理论,王莽创下了如此伟大的功业,上天理应赐下相应等级的祥瑞。于是,南方的越裳氏献上了白雉,东方的黄支上贡了犀牛,北方的匈奴变更了首领的称呼以示归顺。西方迟迟未见动静,王莽就自己动手来弥补遗憾。他派人带着黄金贿赂一位羌族酋长,将他带到了长安。这位拿人手短的酋长告诉汉帝国的百姓,他们感激安汉公(王莽)的英明神武,甘愿退回深山老林,献出现在拥有的肥沃土地。“四夷宾服”之后,王莽在羌族故地设立新郡,且根据《周礼》的记载,将汉帝国的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为十二州,以宣示西周盛世得到了复兴。<a id="ch7-back" href="#ch7">(7)</a>

<a id="ch22" href="#ch22-back">(22)</a> 桓宽:《盐铁论·园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

也是在这一年,王莽提出了自己的终极政治理想:“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a id="ch6-back" href="#ch6">(6)</a>

<a id="ch23" href="#ch23-back">(23)</a> 班固:《汉书·王莽传中》,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12页。

同年秋天,王莽派出去巡视天下风俗的“八方使者”陆续回到了长安。他们带回了“天下风俗齐同”的好消息,说民间的风俗已在王莽的引领下回归纯朴,百姓的生活也在王莽的关怀下走向美满。他们还带回了“百姓”赞颂王莽的诸多歌谣,总计达三万余字。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