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天下归心与天人共弃
<a id="ch34" href="#ch34-back">(34)</a> 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从董仲舒到〈白虎通〉》,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127页。
所有这些手续,都是为了确保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崔自当不会逃往匈奴。审查崔的经济状况和犯罪记录,是为了确保他没有逃亡的动机,而且崔只能在居住地和特定的目的地之间流动。毕竟,只有将人口控制在汉帝国的疆域以内,汉帝国才是真正的帝国。
<a id="ch35" href="#ch35-back">(35)</a> [日]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20页。
3.觻得县丞“彭”出具相关文件,发往崔前往居延县必经的两个城关,该文件同时需要有县掾“晏”和令史“建”的附笔(签字)才能生效。<a id="ch1-back" href="#ch1">(1)</a>
<a id="ch36" href="#ch36-back">(36)</a> 《奏记东平王苍》,见范晔:《后汉书·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31页。
<a id="ch29" href="#ch29-back">(29)</a> 汉章帝时,古文经学家贾逵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穀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见范晔:《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37页。
同行的衬托也让闲居期间的王莽形象变得更加高大。汉哀帝刘欣为重塑皇权,驱逐已故汉成帝的王氏外戚,提拔重用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丁氏、傅氏。结果,丁、傅两家外戚皆以不学无术与贪得无厌闻名。两相比较,汉帝国的知识分子很自然地怀念起了遭驱逐的王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王莽才能在元寿元年,趁着发生日食的机会运作舆论,成功迫使汉哀帝将自己召回朝堂。
<a id="ch30" href="#ch30-back">(30)</a> 《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上》载桓谭之言:“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9—960页。
王莽能够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与他近乎变态的政治表演有直接关系。比如,在遭汉哀帝逐出京城、在封地闲居期间,王莽曾逼迫儿子王获自杀,原因是王获杀死了一名家奴。这样极端的做法给王莽带来了极高的声望。史载,王莽在封地闲居的三年里,“吏民上书冤讼莽者百数”,有上百人给朝廷递陈情书,认为王莽遭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要求皇帝将他召回朝堂。<a id="ch2-back" href="#ch2">(2)</a>
<a id="ch31" href="#ch31-back">(31)</a> 范晔:《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23页。
2.一位叫“忠”的基层官员受理了他的申请,他审查了崔的经济状况(逃税、漏税)与犯罪记录,确认其有出行资格。
<a id="ch37" href="#ch37-back">(37)</a> 王逸、洪兴祖、朱熹:《楚辞章句补注·楚辞集注》,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49页。
1.崔自当向当地政府提交申请。
<a id="ch38" href="#ch38-back">(38)</a> 班昭:《女诫序》,见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86页。
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正月初八,家住张掖郡觻得县北乡义成里的百姓崔自当想要前往居延县买一些生活用品。居延汉简记录下了他此次出行得以实现的经过:
<a id="sec001"></a>一、表演赢得万民拥戴
<a id="ch32" href="#ch32-back">(32)</a> 范晔:《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9页。
从统治术的角度来审视,王莽究竟做错了什么?
<a id="ch33" href="#ch33-back">(33)</a> 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页。
小民崔自当出门的故事,显示了汉帝国对自己在边境地区的统治并无自信。新莽政权正是在汉帝国丧失自信,知识界也在激烈批判汉帝国、说它天命已尽的背景下诞生的。王莽登上帝位之时,可谓前所未有的天下归心。但仅仅过了十五年,新莽政权就从天下归心走向了天人共弃,王莽也丢掉了自己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