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十三章 东林挽歌

第十三章 东林挽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a id="ch29" href="#ch29-back">(29)</a> 朱元璋:《卧碑文》,见《历代小说笔记选·清一·松下杂抄》,上海书店1982年版。

<a id="sec001"></a>一、东林党批判皇权暴政

<a id="ch30" href="#ch30-back">(30)</a> 《张太岳集》卷三十九,见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369页。

这些批评与史实是不符的。

<a id="ch31" href="#ch31-back">(31)</a>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370—373页。

<a id="ch24" href="#ch24-back">(24)</a> 陈登原:《陈登原全集》第八册《崇祯五十相》,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93—95页。

张居正搞考成法压制体制内的言论自由之时,东林党这个词尚未出现,东林领袖人物如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高攀龙、李三才等也尚未成为朝堂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要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左右,他们以东林书院为据点,聚集同道,批评朝政,才算形成了一股比较重要的舆论力量。但这些人在张居正当政的时候已经不惧后果,对考成法提出了严厉且精准的批评。

<a id="ch25" href="#ch25-back">(25)</a> 《题〈东林列传〉》,见张传锋:《〈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248页。

听起来,这是一套很好的绩效考核制度。但它的实质却是一种变相的言路打压。原本,明朝六科的言官拥有负责监督朝政的超然地位,他们的品级虽然不高,却可以封驳诏书,对皇帝的不合理决定行使否决权(纸面权力,事实上很难办到)。御史则是皇帝的耳目,代替皇帝对朝廷的行政、司法、人事做全面监察。张居正的考成法相当于借绩效考核之名,取消了六科的言官和御史的独立性,将他们的政治命运牢牢控制在内阁手里,也就是控制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里。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体制内的批评之声被全面压制,张居正实现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一言堂。<a id="ch3-back" href="#ch3">(3)</a>

<a id="ch26" href="#ch26-back">(26)</a> 《题顾宪成解论语四勿诗及注》,见张传锋:《〈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1.东林党专注党争,只批评,不建设,且批评多集中在道德层面。相比之下,魏忠贤的阉党更为实干,延缓了明帝国的崩溃。2.东林党人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对灾民的悲惨遭遇视而不见,一味阻挠朝廷征收商税、矿税,实为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3.东林党不考虑国家前途,以道德为出发点,为了反对而反对,决不妥协。国本之争,考察、任用官员之争,抑制矿监、税监……一言不合就抵制加捣乱,阻碍政务的正常开展。

<a id="ch32" href="#ch32-back">(32)</a> 《张太岳集》卷三十九,见[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页。

明朝晚期的“东林党”,是中国秦制时代的一个异数。与民间敬重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魁不同,自天启年间(1621—1627年)开始,朝廷即致力于将东林党人形容为一群无事生非、沽名钓誉之人。至乾隆时代,更是借修《四库全书》的机会,由皇帝钦定,将东林党人定性为明朝灭亡的核心原因之一。“明朝亡于东林党”的论调之后在中国知识界不断发酵,形成了如下针对东林党人的集中批评:

<a id="ch33" href="#ch33-back">(33)</a> 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398页。

考成法是张居正设计出来的一套考察官员的方法。按张的设计,巡抚、巡按的工作业绩由六部进行考察;六部、都察院的工作业绩由六科进行考察;六科的工作业绩由内阁进行考察。月有月考,年有年考。

<a id="ch27" href="#ch27-back">(27)</a> 《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七,见张传锋:《〈四库全书总目〉学术思想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首先说反对考成法。

<a id="ch28" href="#ch28-back">(28)</a>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见宁侠:《四库禁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12页。

其实,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政治团体,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松散联盟”。成员之中有着思想上的共鸣,但并无组织上的实体关系。比如黄宗羲就说过,东林党这个名称乃“小人者加之名目而已矣”<a id="ch1-back" href="#ch1">(1)</a>,是政敌扣的一顶帽子。什么人算东林党,什么人不算东林党,也没有确凿的判断标准。某些人成为东林党,因为政敌(如魏忠贤)的定性;也有些人成为东林党,是来自个人的自我标榜(如崇祯处置魏忠贤后,许多官员喜欢攀附东林)。因此,要考察东林党人的真实作为,须将焦点放在顾宪成、李三才、邹元标等东林核心人物身上——不过,基于叙述方便的需要,本文仍使用“东林党”与“东林党人”两词。<a id="ch2-back" href="#ch2">(2)</a>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