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十五章 同光中兴的逻辑

第十五章 同光中兴的逻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真正让奕䜣对近代外交产生信任的是同治三年(1864年)的“李福斯事件”。当年春,普鲁士首任驻华公使李福斯乘坐军舰由天津进入北京,计划赴总理衙门面见奕䜣呈递国书。在大沽口,李福斯见到三艘丹麦商船,遂将其扣押(普鲁士与丹麦当时处于战争状态)。刚刚接触到《万国公法》的奕䜣以国际法为依据,谴责李福斯,说他在中国海面扣留他国船只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扬言此事若不能得到合理解决,总理衙门将拒绝接待李福斯一行。李福斯只好派人到总理衙门谢罪,承认此事“咎在我国”。<a id="ch12-back" href="#ch12">(12)</a>

<a id="ch5" href="#ch5-back">(5)</a> 高中华:《肃顺与曾国藩集团关系述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3期。黎泽济:《郭嵩焘和肃顺的关系:对〈清史稿〉的一点质疑》,《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

签订《北京条约》时,奕䜣的内心是忐忑的,他担忧“目前之所失既多,日后之贻害无已”<a id="ch9-back" href="#ch9">(9)</a>。但联军“以万余众入城,而仍换约而去,全城无恙”<a id="ch10-back" href="#ch10">(10)</a>,即竟能依照条约,主动退出京城,又让他颇感意外。在给咸丰的汇报里,他说洋人“渐觉驯顺”“志在通商”,并无夺取清帝国政权的野心,可以用信义来笼络他们,“驯服其性”<a id="ch11-back" href="#ch11">(11)</a>。驯顺、驯服等字眼既是在迎合咸丰的口味,多少也代表着奕䜣内心的真实想法。

<a id="ch6" href="#ch6-back">(6)</a> 王家范:《肃顺之死:晚清史随札》,见《中华文史论丛》第六十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英法联军初来时,奕䜣也曾是主战阵营里的一员。奉命议和之初,他仍幻想着可以整顿清军固守京城,一度强硬要求联军先行退兵,再释放扣押的英、法俘虏。但现实无情,清军不但一触即溃,而且“开门纳敌”,联军几乎未损一兵一卒就进了北京城。留给奕䜣的只剩下城下之盟。

同治元年(1862年),奕䜣试图通过总税务司李泰国(英国人)从英国购回一支现代化的舰队。但李泰国有着奕䜣不知道的盘算,他拿了清廷的钱,致力组建的却是一支完全由英国人掌控、只听命于自己的私人舰队。同年十一月,李泰国与他选定的舰队司令阿思本(原英国海军将领)在伦敦签署了一份包括十三项条款的合同,其中第二条规定:“凡中国所有外国样式船只,或内地雇外国人管理者,或中国调用官民所置各轮船,议定嗣后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意思是:阿思本不仅是这一支舰队的司令官,也是中国所有官船(无论中央和地方)的司令官。第四、第五条又规定:“凡朝廷一切谕阿思本文件,均由李泰国转行谕知,阿思本无不遵办;若由别人转谕,则未能遵行。”“如有阿思本不能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意思是:舰队虽然是中国出钱购买的,名义上属于清帝国,但舰队司令阿思本只听李泰国的指挥;李泰国名义上接受清廷领导,但只要他不同意,就可以拿“阿思本不能照办”为理由,拒绝将清廷的旨意传达给阿思本。<a id="ch16-back" href="#ch16">(16)</a>

以上三点,既是“同光中兴”的由来,也是它的核心含金量所在。<a id="ch26-back" href="#ch26">(26)</a>遗憾的是,这条“中兴之路”终究只是秦制王朝模式下关于控制与汲取之术的小修小补,或谓适当松动。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慈禧的非理性引来巨量的外部冲击,中兴的进程也随即戛然而止。

除了遵守条约,承认国际法,融入国际社会和与官僚集团和解这两项,奕䜣与慈禧在咸丰十一年启动的改革还有一项内容——积极将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引进过来。不过,与世隔绝太久,引进并非易事。“阿思本舰队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a id="ch1" href="#ch1-back">(1)</a>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83页。

慈禧太后不关心科举考试是否公正,也不关心官员群体是否贪腐成灾,她关心的是官僚集团对最高决策层(也就是她自己)的向心力。她的执政方针是“博宽大之名”。派人负责科考搜检工作,太后的指示是“勤慎当差,莫要多事”<a id="ch14-back" href="#ch14">(14)</a>——好好干,别像肃顺那样整出一大堆事情来。见到御史弹劾自己的亲信,太后的第一反应是“此无他,不过我所用之人总不好”,想弄死这个对自己没有向心力的御史,而当获悉御史搞这种弹劾,不过是在敲打官场,提醒别人不可忘了给自己多送炭敬时,太后的反应就成了大笑。<a id="ch15-back" href="#ch15">(15)</a>太后很明白,官僚的日子过舒服了,才会更加拥护自己,自己的日子也才能过得舒服。

<a id="ch7" href="#ch7-back">(7)</a> 薛福成:《庸庵文续编》下卷,见王继平:《晚清湖南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如今,咸丰与肃顺都死了。纠正他们生前的内政、外交路线就成了议政王奕䜣与新晋太后慈禧的首要之务。

<a id="ch8" href="#ch8-back">(8)</a> 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一,见邓云乡:《宣南秉烛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a id="ch2" href="#ch2-back">(2)</a>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85—986页。

大约在同期,清帝国的官僚也看到了来自慈禧太后的极大善意。

<a id="ch3" href="#ch3-back">(3)</a>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5—86页。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奕䜣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在奏折里,奕䜣特意强调了李福斯事件:“本年布国(普鲁士)在天津海口扣留丹(麦)国船只一事,臣等暗采该律例中之言,与之辩论,布国公使即行认错,俯首无词。”<a id="ch13-back" href="#ch13">(13)</a>次年正月,三百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清帝国终于尝试走出“华夷秩序”,开始意识到遵守条约、遵守国际法的重要性。

<a id="ch4" href="#ch4-back">(4)</a>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69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